最新动态
关于我们
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伴你走向幸福的明天!
切换旧版
About Us
早9:00-晚9:00 全年无休
用爱心点燃爱心,为心灵播种希望

本期问题
我的孩子为什么只扔“那些”玩具?

幼儿早期的行为代表的心理:孩子一岁半,每天带去游乐活动区。经常会有大点的孩子来要他的玩具(有的和他交换,有的就借走玩一下)然后他基本会给对方(我不会特意引导他给或不给)但会一直看着(我觉得他其实是不舍的)等他回去时我会帮他要回来,但他通常不会自己去要。到这我只是觉得他有点腼腆,毕竟还很小。
我觉得困惑的是:在要回玩具后的回家路上他会故意把玩具扔掉,我捡起来他再扔,感觉是不想要了。如果是不曾借给别人的玩具则不会扔。

我不明白这种行为的背后是怎样的心理,对以后有什么影响,要如何正确引导?谢谢!


心理咨询师 胡良丽 回答:

家长,您好!感谢来信及其信任。
家长在信里集中描述了一岁半的孩子在与比其年龄大的孩子互动过程中的一些行为及细节。围绕这些您也提出两个问题:想了解这样行为背后的原因,也希望在了解更多的基础上能正确地引导孩子。看得出来您是一位很细心,也很用心,还很有未知欲的一位家,对于您这样的态度要先给予一个大大的赞!
接下来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学说,1岁半—3岁的儿童处于人格发展的第二阶段,即“自主对怀疑和羞怯”的阶段,标志着儿童从外部控制向自我控制的过渡。这个阶段的儿童开会爬,会走、会行动,语言功能也开始发展起来了。儿童开始对事物有了自己的判断和控制力,能够决定自己做还是不做一些事情。就比如您在信中提到的:经常会有大点的孩子来要他的玩具(有的和他交换,有的就借走玩一下),在您“不会特意引导他给或不给”的情形下,他也“基本会给对方玩”,这就是他在自主做的决定和判断。而他接下来的行为“但会一直看着(我觉得他其实是不舍的)等他回去时我会帮他要回来,但他通常不会自己去要”则体现的就是羞怯的部分。而您的观察和分析也认同了这一点:“到这我只是觉得他有点腼腆”。所以这个过程应该是比较生动的印证了这一阶段人格发展的特点-----自主对怀疑和羞怯。
在这一阶段儿童自己的意愿和父母或者看护者的意见便会发生矛盾冲突。而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行为限制过多,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充满不确定性,并且感到羞怯。所以如果问到这一阶段家长应该注意什么?那就是家长既要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对儿童的行为进行管教,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   
我们再看第二部分关于“家长在要回玩具后的回家路上他会故意把玩具扔掉,我捡起来他再扔,感觉是不想要了。如果是不曾借给别人的玩具则不会扔。”在这部分中我们明显感受到孩子的情绪、行为都是有变化的。依据精神分析的观点,攻击也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具有普遍性。孩子故意把玩具扔掉显然是一种攻击行为。不知道这个和小朋友玩耍是以怎样的形式和原因结束的,是家长要求结束的?还是因为其他小朋友的离开而结束的?或者是别的原因?如果是前两种原因,也就是说如果游戏的结束不是孩子本人决定的,在这种情形下扔玩具,而且只扔刚才出借过的玩具,这让我想起了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挫折总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这里的“挫折”是指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当我们要达到一个目标的动机非常强烈,在行动中却遇到障碍时,挫折便产生了。同时剥夺也是一种挫折。而攻击的对象可能就是与引发挫折源相关或相似元素相关。所以如果是孩子还没尽兴,而是因为外界原因比如是家长或是对方要求结束游戏的,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挫折的感觉,这时候就很容易形成攻击,而攻击的对象就是刚才出借过的玩具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部分的内容涉及到人格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部分,有些许生涩。不知道这样的解释是否能帮家长解除之前和疑虑和困惑。另外如果可以再给您一点建议的话,就是在以后对孩子的观察中,除了行为还要加上对情绪的观察,这样也更加便于对孩子行为的理解。同时在孩子的活动中更多增加一些他的自主性,鼓励他多去探索或者尝试,比如说,在孩子和其他伙伴交换玩具、回收玩具的过程,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更多地参与、互动,自主完成。在和小伙伴玩的过程中,也可以鼓励他更多地用语言或行为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在这一阶段,儿童如果能很好地形成个体的自主性,并能克服羞怯和疑虑带来的消极体验,那么就会形成“意志”的品质。如果感觉这些内容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也欢迎到我们工作室和咨询师做进一步的探讨。
最后想说:孩子在成长,我们家长陪伴孩子也是一种成长!祝您和您的孩子都健康、快乐!

 

作者简介
胡良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OH执行师,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认知行为咨询为方向,愿意关注来访者的当下,陪伴并与其一起探索引起困扰的曾经,一起努力寻找解决问题和成长的方法。情感,婚姻,人际沟通,职场压力,亲子咨询都是工作的主题及方向。
如果您认可咨询师的分析,也可以打电话62233783预约其进行电话咨询或者面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