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关于我们
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伴你走向幸福的明天!
切换旧版
About Us
早9:00-晚9:00 全年无休
用爱心点燃爱心,为心灵播种希望

问答信箱 | 三世同堂的不愉快,怎么解决?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16-08-08 | 527 次浏览 | 分享到:

本期问题

您好!公公十年前去世,由于不放心婆婆一人居住,再加上儿子当时上小学,也需要一位老人帮忙接送孩子,于是,2008年初婆婆搬过来和我们一起居住。
公公是一个很好的人,他的突然离开,让我和老公都很受打击,也更加珍惜生命,所以,和婆婆相处的日子有不快,但大多时候我都可以调节过来,尽量站到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所以相处还算融洽。婆婆把钱看的很重,而且任何时候都是把老公放在第一位,即使她的孙子,也不行。我经常看一些关于心理的书籍,另外也接触有佛法知识,尽管有时候很不舒服,但还是很能体谅她的,毕竟经过艰苦岁月,内心没有安全感,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最近几天,因为一两件小事,很烦恼。我留意到,婆婆从来不吃我做的饭;如果是婆婆做饭,她会主动招呼老公和儿子,但绝不会主动叫我;同样是下班回家,她会对老公嘘寒问暖,但绝不会主动和我说话。我想不通她这样做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儿媳也是一家人啊。我不觉得这样就说明她多不好,但是实在想不通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请老师们帮帮我,谢谢!

 

咨询师 冯洋 回答:

你好,很高兴看到你的来信。在信里你向我们诉说了最近家庭里发生的事。你们是一个三世同堂的家庭,在与婆婆的相处中,一方面有很多不愉快,比如婆婆对钱的态度;比如婆婆总是把儿子放在首位,即便是孙子也不行,更不用说你。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家庭的和睦,你做了很多忍让,也学习一些心理学和佛学方面的知识,可以说你为了维护这个家庭真的很不容易。但似乎你的努力效果并不好,这让你很苦恼。
你希望我们帮你分析你婆婆的心理动机。但这非常难的,或者说是不可能的。因为要知道一个人是怎么想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和她交流,通过她自己的表达来理解她,任何没有建立在沟通基础上的猜测都是不可靠的。
虽然我们无法帮你分析婆婆的心理动机,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你来信的内容,站在一个第三者的角度上,和你一起审视你的家庭。希望这能对解决你的问题带来一点帮助。
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是沟通。如果不能及时的把自己的想法感受表达出来让别人知道,就很容易产生误解,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我们可以发现,在你的家庭里,似乎无论是你还是你婆婆都不愿意表达自己对别人的不满。你虽然对你婆婆有时感到不快,但是你往往是通过调整自我来解决的:你尽量站到婆婆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体谅她经过艰苦岁月,内心没有安全感;学习一些心理学和佛学方面的知识。而婆婆则是用行为来表达她的态度:不吃你做的饭、不主动叫你吃饭、不主动和你说话。这些行为似乎都指向你,而行为背后的态度似乎都是不满。可以说,家里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涌动。这些问题好像都与没有很好的沟通有关。
当然,人与人的沟通中除了要把自己的想法感受表达出来让别人知道以外,如何表达也是很重要的,表达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让对方可以接受。有时甚至可以通过第三方,婉转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是通过第三方了解对方的想法。我们可以发现,在你的家庭里,似乎无论是你还是你婆婆都不愿意向你爱人提起婆媳关系的事。虽然你和婆婆在一起住有八年了,期间有一些对婆婆的不快,但你好像从没向你爱人倾诉过。同样,婆婆宁愿用行为来表达她对你的不满,也没有将她到底对你有什么不满向你爱人说过。你爱人虽然每天和你们同吃同住,但对你们婆媳之间的事一无所知。
另外,人与人的沟通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做好自己的角色。如果你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成人,以成人的角色与对方交往,那对方也会用成人的角色和你交往;如果你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父母,以父母的角色与对方交往,那对方则会用儿童的角色和你交往。我们可以发现,在你的家庭里,似乎在你们婆媳之间,你倾向于忍让和自我调节,角色更像一名包容的家长;而婆婆更富有攻击性,角色更像一名任性的孩子。当然,人在老年期心理特点确实会向儿童期退行(俗语讲的“老小孩”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如果我们能在与老年人相处时,不单单总是重复父母-儿童的角色,而能适当的加入一些成人-成人的交往模式的话,也许能更好的和老人相处。
由于我们对你的家庭了解有限,我们上面所写的未必都是和你们家庭的情况完全相符。但希望能对你产生一些启发,希望能对你们的家庭有所帮助。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