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知道一个“好”的父母,打引号的那个“好”,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我们说一个打引号的“好”的父母,他的“好”好在哪里呢?好在对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保有敬畏之情,就是时刻会想,我养这个孩子会不会有哪里做错了呀?
父母为什么会打孩子?
什么是“好”的父母?
对教养孩子保有敬畏之心,时刻反思自己。
你要知道一个“好”的父母,打引号的那个“好”,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我们说一个打引号的“好”的父母,他的“好”好在哪里呢?好在对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保有敬畏之情,就是时刻会想,我养这个孩子会不会有哪里做错了呀?我会不会有哪个地方做的不合适?我会不会没有符合我孩子的需求?这就是一个什么,对你的教育是保有敬畏的,你总在反观。那你要知道还有一类母亲是什么?她们会怎么说?“我养了你难道我还能有错呀?”,听过这个话吗?所有的错都是谁的?都是孩子的。
怎么看待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源于家长自己的生存焦虑,是对幼年孩子的恐吓。
你刚才讲的这是跟父母亲养育孩子过程当中的生存焦虑有关,什么叫“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你怎么知道起跑线在哪?除非这个父母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是怎么样啊?是很焦灼的,所以他就要提前的把孩子培养好,就是孩子是这个家庭焦虑情绪的承担者,就是本来这个生活让人很焦灼。
那么父母是大人,父母负责什么?挣钱。孩子负责什么?花钱。那么孩子花钱的时候教育孩子说,你今天这个钱就是我赚给你花的,你明天不好好赚钱就没钱花,这就是恐吓。因为孩子那个年龄他就是享受花钱,父母那个年龄的功能就是赚钱给孩子花,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因为我们出生的时候都没有劳动产值,我们都是靠父母的钱和照顾活大的,那么父母在过早的年龄去以这样的方式,就是以生存方式在威胁自己的子女,那不是恐吓是什么呢?所以这是自己的焦虑。
怎么管教孩子?
要有家法可循,要有界限、有规则。
所以请“家法”的前提是什么?有家训,有家训是什么?挨打是有依可循的,有东西可循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很清楚我们家的家训是什么,什么是我不能做的,我如果做了的话,你看,那个家法在等着我。这就是孩子被管理的一部分。
那么如果一个家庭里面没有家训,那你打孩子就是凭感觉打,我今天感觉好我不打你,我今天感觉不好就打你,所以这个打就是没有章法,所以我从来不说这个孩子就完全不能打,或者这个孩子就可以打,你总要有界限的。
但你要知道有的青少年就是讨打,为什么?因为讨打是边界,有很多青少年都是这样的,他就是要看一看这个界限能够到哪里去,所以他就等一场打了,那么对于这样的家庭我们经常会去让夫妻之间去讨论什么事情是在你们青少年的养育之中是可以的,什么事情是完全不可以,如果在你的家庭当中有一件完全不可以的事,是要很清晰的告诉家庭的子女的。因为如果你没有告诉他,他做了,那是你的父母的职责这一部分没有做到。如果我已经在这个家庭当中说的很清楚了,但这个孩子还是这样做的话,那么在一两次之后肯定是有一个惩罚在这里。那么我们称之为,就是有界限、有规则、有结构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在发生。
成年人为什么打小孩?
面对管教孩子,有深深的无力,从打孩子获取力量。
另外再来讨论一下关于成年人打小孩。如果你是随感觉打,我们称之为“随感觉打”,说我今天不开心我就打你,我今天高兴这事儿我就忍了。很多父母都是这样子的,同样的事情,有的父母自己的情绪不好,那么对孩子的这部分就会不耐受,就会打孩子。
比如说有的小孩尿床,两岁尿床或者是三岁尿床,大多数的父母情绪好就洗一洗晒一晒,这事就过去了。刚好今天回去情绪不好,这孩子又尿床了,打不打?就肯定打了,打一顿。那你要知道这是父母在面对这个事情的时候,被自己深深的无力感所束缚。就是你面对这个孩子很无力,你觉得我都做了那么多事情为什么孩子还是没变化,他为什么不能听一听我的呢?
就像大家说的这孩子不听话。不听话是什么,不听话是你是主体,他是附属品对吧,他来追随你。如果他不来追随你这个主体的力量就会被削弱,就会有无力的感觉,那么什么会让我们感觉自己有力量呢?以大欺小就会让我们自己感觉到有力量,当你把手一抬,这个力量就油然而生。然后你把孩子一打,孩子用很怯懦的眼神看着你,说妈妈我错了,这个力量感就回来了。所以有的时候在家庭中你频繁的对孩子使用拳头、巴掌或者脚的时候你就要想一下,你究竟被多少无力感所包围,你需要在孩子身上获得一个力量,为什么我们不打大孩子呢?青春期的孩子,因为你再打他获得不了力量感,因为你打他之后可能会变得更无力,因为他一还击你会崩溃掉。所以呢做父母都不傻,都知道孩子该小的打,道理都是长大了谈。有很多家庭就是孩子大了就跟他讲道理讲不通,小的时候就开始打,因为小的时候讲道理很麻烦呢,可能孩子的世界的表达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