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关于我们
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伴你走向幸福的明天!
切换旧版
About Us
早9:00-晚9:00 全年无休
用爱心点燃爱心,为心灵播种希望
白领,成了为钱唠叨的现代“祥林嫂”
    发布时间: 1970-01-01 08:33    
                 
筱筱今年30挂几,先生长其2岁,儿子欢欢也已进幼儿园读中班,筱筱和先生两人都在外企工作,收入都属不错。筱筱的先生很善解人意,即会奋斗,也会哄妻子。可筱筱就是老有一份唠叨,小姐妹都被她的“祥林嫂”般的抱怨给吓倒,“你知道吗,他们又去香港啦”,“你知道吗,他们又买房了”“你知道吗,他们……”,多年下来,无数个“你知道吗,他们……”,烦恼着筱筱,急切地走进了咨询室。
叙述
一、唠叨的“祥林嫂”
咨询开始,没有“船帽带靴”,筱筱就开口说上了。
我与老公结婚十年了,夫妻感情非常和睦。在外,在公司里是大家都认可我,说我的性格随和、开朗;在家,长辈那里我也是个乖乖女,受到肯定。表面上看,我的生活一切都不错。
可是刚结婚时,因买婚房又办酒席,所以经济十分拮据,刚办好酒席拿到的红包,隔天马上就还债了,所以别人晚上数红包很开心,但是我没有。再加上每月有房贷,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可能只是我的感覺,因为老公他没有这样的感觉。从那时起,我的心里就开始觉得:自己生活得并不好。
尤其两年后,老公的大哥新房装修,我才真正知道,有钱人是怎样装潢自己的家的。过些年大哥结婚,他们的一切成为我的生活的强烈对比。以致于,每次去他大哥家回来,就是我心情大不好的开端。
十年了, 我一直很痛苦,一直与老公交流沟通,他也试图修正我的想法。 现在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可是只要大嫂说起他们的情况,还是与我们差距很大。所以我会不断与小姐妹说,   
“你知道吗,他们又去香港啦”,
“你知道吗,他们又买房了”,
“你知道吗,他们……”,
多年下来,无数个“你知道吗,他们……”,我怎么有点象“祥林嫂”啦。
二、超我的“小公主”
为了弄清原委,我和筱筱一起回顾了婚前的状况。
筱筱继续说,没有结婚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重感情的女生,从不羡慕别人的物质条件,否则我也不会选择我老公。当时父母是再三说过,钱是很重要的,没钱啥也办不成,我们身体不好,现在看病要花钱,现在社会什么都是讲钱的,希望我能找个有钱的,经济实力强的人。我觉得他们不对,物质不是主要的,我看重精神,人品。他们的话,我根本听不进。父亲从小很宠我的,母亲也好,在家我就是小公主,很开心的。虽然家里不富裕,我从来没有过缺钱的感觉,总是很开心。但是结婚后,我才发现其实自己很喜欢买东西,很喜欢高档漂亮的东西,也发现原来钱是多少的重要。父母的话是对的了。十年了,我真的想改变,努力地改变,让自己不去想,不去比较,甚至心情极差时,强迫自己去想想条件比我差的人的情况,但是,每周大哥大嫂到我家来玩时,往往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就会让我很难过。因为我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一直是我最优秀的,现在老公的大哥,一直占着这个最优秀的位置,我心里十分不舒服,大家现在都有孩子了,又开始一番比较。如果我不去比较,别人会去比,别人的话语我听了就会十分不开心。就这样,我一直跳不出这样圈圈,甚至怀疑自己婚姻对象的选择上,是否是有些问题。因为想与老公在后面的岁月里开心地过,所以想寻求一点帮助。
三、能干的“筱白领”
在筱筱讲完生活情况,我们又继续聊了工作情况。
在工作中,我很开心,同事老板都很认同我。我干练,开朗,活泼,善于交流,很受大家欢迎。我也很有分寸,不会因此沾沾自喜,也从没有失落和计较。甚至,别人想不通时,都是我在那儿开导和疏通。
讲到工作,筱筱象换了个人,一身轻松,阳光大气,游刃有余。
分析
从筱筱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筱筱身上有这样三份东西:唠叨的“祥林嫂”,超我的“小公主”,能干的“筱白领”。她目前最认同的是自我“筱白领”的形象,最不愿接受的是唠叨的“祥林嫂”的样子。怎样来看待这两极的分化状态呢?
能干的“筱白领”,是筱筱成长的养料汲取源比较好,生存环境比较健康。她从小到大,从学校,到家庭,一直是被肯定,鼓励,赞赏的,爱的浇灌使得她的健康能量高度集存,形成良好的人际气场和交往模式。即使是那么不愿意看到的哥哥,嫂子的生活,完全将她“比”下的对象,她也没有敌对,没有仇恨,只有羡叹。但是在自我唠叨的这一面上,她是束手无策,不知中了什么魔,但她也能坦荡的把它呈现出来,这也是一份难能可贵的东西。
因为呈现,我们看到,筱筱婚前和父母的矛盾,既是她不涉人世,不管钱财的“公主”身份决定,也是她年青气盛过度理想化状态的真实反映。父母的传统观念和现实拮据(身体不好,看病花费高),在和她的婚后手头“拮据”对上号后,原来被超我抑制的潜意识,汹涌地向她滚来,父母的话,一次次地被证实,“钱”是那么的被需要,那么的“可人”,那么的“有价值”。压抑的需求,在特定的场景,不断演练,形成不断的刺激反射,“缺钱”的核心思维模式就这样不知不觉的被固化下来。要用钱,钱不够,钱真的很有用。那个骄傲的“小公主”,不缺钱的“小公主”,讲究精神的“小公主”不知不觉地被现实的,世俗的,诱惑的,琐碎的生活打击得晕头转向,离开工作后,她的焦距完全集中到了“钱”上。
探讨
“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强烈地左右人的行为”。从分析中我们看到,筱筱在人本的环节出了问题。正统教育,让她简单,狭隘,超我,不食人间烟火,婚前高度排斥“钱”。在她的生活眼界有一个打开后,比如“有钱人是怎样装潢自己的家的”;注意力有一个新的聚焦,比如“发现其实自己很喜欢买东西,很喜欢高档漂亮的东西,也发现原来钱是多少的重要”,人本生的欲求感,让她产生焦急和渴求。但这还只是一个欲望走向的渠道,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从目标上深究,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份东西。“从小到大一直是我最优秀的,现在老公的大哥,一直占着这个最优秀的位置,我心里十分不舒服”。这又涉及到“自尊”的问题了。社会角色的高度被肯定,是筱筱不同于其他女性的地方,也是她从小收获到现在的东西,也就是说,本质上她是一个自尊度要求较高的人。因为缺钱,她真实的自我那么被“打压”,那么被“自贬”,在走向自我实现的道路上,她感觉到了威胁和挫折,在较为安全的丈夫面前,她怎么能不唠叨呢。
探讨到这里,筱筱比较能了解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特质的人了,也比较能让放下那份超我的东西了。不去否定,就不会有害怕。想有“钱”,是普遍的,大众化的需求,所有人都是一样的,谁也不会是例外,在这里,不存在高尚和卑微的区别,区别之心,往往让人的真实自我呈现虚假。自我越是排斥的,就越有渴求,越有渴求的,就越不满足,而正常的需求被压抑掉后,人的思维就要出问题。你越不想想,它就越让你想。

有了这点“水”,我们又作了现有资源的开挖。从筱筱婚姻存续期的发展角度,我们罗列了丈夫的进取和实际取得的成果,她充分肯定了现在丈夫的收益;同时也重新看到了自己的那份美好(工作自由度,收益中等度)。另外从相子携妻的角度(这是筱筱充分享受和肯定的东西),让她看到原有恋爱追求的正确性和嫂子对他们夫妻交流的羡慕性,从反弹认知力环节打开聚焦“缺钱”的思维模式走向,建立起新的刺激链接。当然,这里还需要左以时间的环节。在开挖的过程中,筱筱的自信得以提升,固着的思维有所打开,她不那么地感觉失败和无助了。她说,我原来为什么就不会这样想,在我羡慕别人的同时,其实我有许多被别人羡慕的东西,唉,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
探讨筱筱的问题,实际是探讨人的真实存在和需求问题。我们用不到害怕世俗,用不到害怕对钱的向往。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上,有一份健康的心理,有一份相辅相成的看待就好,偏废一方,就偏废了人的完整性。在咨询中,我们没有打乱她原有的价值体系,只是和她一起作了巩固和完善,并让她重新强化了自我能量,驱除不必要的硬壳,作出人本的回归和自信的提升。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原华师大心理咨询工作室)   楼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