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服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及每一个社会成员,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普遍性。该文件作为我国第一个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强化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责任,从如何提供服务、服务内容、服务对象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提出强化政府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完善服务网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服务重点人群、培育心理健康意识,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指导思想。
两个基本目标
根据我国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各地及有关部门实际工作情况,并考虑实现目标的可行性,提出到2020年,各领域各行业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到2030年,符合国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的分阶段目标。
三类心理服务
文件指出,首先针对社会大众群体,全面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一是通过多种形式和平台,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特别是创作、播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精品和公益广告。二是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群众文化生活。三是运用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平台,创新宣传方式。四是要求各类媒体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氛围。五是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引导公民主动调适情绪困扰与心理压力。
其次,针对有心理健康问题困扰和心理疾病的人群,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一是通过心理健康**人员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公民完善人格,解决心理困扰,预防心理问题演变为心理疾病。二是倡导大众科学认识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疾病对健康的影响,引导心理异常人群积极寻求**心理治疗。三是由医疗机构或**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规范的诊疗服务。
再次,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人群,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开展有序、高效的个体危机干预和群体危机管理。在事件善后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对高危人群持续开展心理援助服务。
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考虑加强心理健康服务,首先要普及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加强人文关怀和生命教育,为此提出“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是强调心理健康服务有赖于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部门推进落实,还需要单位、家庭、个人承担相应责任,提出了“党政领导,共同参与”的原则。
三是参考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着眼于心理健康服务长远制度建设,同时充分考虑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提出“立足国情,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是鉴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及个体差异性,并注重心理健康服务的科学性,提出“分类指导,规范发展”的原则。
五大服务人群
1、普遍开展职业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2、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3、关注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心理健康。
4、重视特殊人群心理健康。
5、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
六项工作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工作机制和目标责任制。
2、明确部门职责。心理健康服务涉及各部门各行业各类人群。目前,各地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进展不一,各部门工作千差万别。为了确保文件发布后各项政策措施的顺利实施,文件中明确了各项政策措施的责任主体,对有关部门职责进行了明确,尤其是对综治、卫生计生、教育、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职责进行了具体规定。
3、完善法规政策。提出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的规范管理,逐步将心理健康**人员和机构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要求各地各部门及时制定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鼓励各地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综合试点,探索好的经验和做法,为其他地区提供示范引导。
4、强化基础保障。通过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支持基层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强调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力度。
5、加强行业监管。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监督机制,以属地为单位,规范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从业行为,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和日常监管,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定期评估。
6、加强相关科学研究。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将心理健康基础理论本土化,逐步形成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心理学理论和临床服务规范;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法律与政策等软科学研究,推广应用效果明确的心理干预技术和方法。
八大体系和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服务涉及各个行业和部门。如何将心理健康服务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全方位地为各类人群提供服务,建立健全服务体系至关重要。按照整合利用各行各业资源,调动各类**机构积极性的思路,文件从健全各行各业服务网络、搭建基层平台、培育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加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明确了体系建设的框架设计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性设计。
1、建立健全各部门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2、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3、鼓励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
4、加强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5、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
6、促进心理健康人才有序发展。
7、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激励机制。
8、发挥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组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