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关于我们
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伴你走向幸福的明天!
切换旧版
About Us
早9:00-晚9:00 全年无休
用爱心点燃爱心,为心灵播种希望
高考临近,我的“强迫”越来越严重
❤ 收藏

高考临近,我的“强迫”越来越严重

春末的阳光映照在大门上,匆忙中两个女子走了进来:年长的沉稳精干而警惕,年轻的焦虑不安而慌闪。知道是我的来访者后,我把她们引进了咨询室。
根据预约电话的叙述,知道是年轻人小燕即将进入高考的冲刺赛程,但碰到了令人头痛的问题,是为解高考解燃眉之急而来。虽然咨询师心理有了一些准备,但还是被小燕开口后的滔滔不绝而震动,不得不高度消耗地紧随和聆听。
0.00
¥0.00
¥0.00
重量:0.000KG
数量: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商品描述
春末的阳光映照在大门上,匆忙中两个女子走了进来:年长的沉稳精干而警惕,年轻的焦虑不安而慌闪。知道是我的来访者后,我把她们引进了咨询室。
根据预约电话的叙述,知道是年轻人小燕即将进入高考的冲刺赛程,但碰到了令人头痛的问题,是为解高考解燃眉之急而来。虽然咨询师心理有了一些准备,但还是被小燕开口后的滔滔不绝而震动,不得不高度消耗地紧随和聆听。

作者: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咨询师   楼明明
春末的阳光映照在大门上,匆忙中两个女子走了进来:年长的沉稳精干而警惕,年轻的焦虑不安而慌闪。知道是我的来访者后,我把她们引进了咨询室。
根据预约电话的叙述,知道是年轻人小燕即将进入高考的冲刺赛程,但碰到了令人头痛的问题,是为解高考解燃眉之急而来。虽然咨询师心理有了一些准备,但还是被小燕开口后的滔滔不绝而震动,不得不高度消耗地紧随和聆听。

小燕:
我不知怎么地,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突然想起某道题目,而一定要去拿出来做一遍,有点强迫。有时是拿出本子把它记下来,害怕自己会忘掉,记下来是为以后可以拿出来做。自己的感觉是:不是很必要,但一定得这样去做。手机没电了,会频繁去看,实际要回去才能充电。这种现象,高一、高二都有,高三加重了,觉得这样对自己挺影响(干扰)的。考试时,卷子发下来,我会突然看向另一道题,而不是去从头看卷子;进入考试做题后又会离开,即做第一题时,就会想到那道突然去看的题。英语、化学好一些,数学就特别的会有高低悬殊的情况出现,有时会考得不错,有时会得分很低。实际我自己知道,我考中等的题是没问题的,太难的我也不去想得分的事。语文、英语不需要怎么学,就能考好,特别英语,就好像那么容易考。语文也有过跑题,中考时头脑紧张,审题出问题,跑题是因为脑子转不过来了。总的,英语、语文和化学的学习较稳定,数学成绩高低就太离谱了。还有,考雅思口语时,快速反应时脑子会“僵”着,出不来东西。

妈妈:
(妈妈说话时和第一感觉同进门时类同,显得沉稳,理性,但又有些与她自己不知的警觉和审查相伴)
她小时候胆子小,我们亲戚不在上海,外界接触不太多。我是家里老大,她爸爸是老小。我们在国外生活了一段时间(小燕1岁多出国,出去时间大概4-5年,而且转了几个国家),以小家庭为主,在沪时我原来有不错的工作,一到国外,就做全职太太,我和她爸爸都有压力。爸爸以工作为主,搞科研嘛,他很专注。而我就在家做全职太太,唯一倾诉对象只有他,他那么专注于工作,无暇聊天,当时家庭面临的冲击是蛮大的,相互抱怨和脾气也是难免的。但我有时会招呼邻里的孩子,让小燕和他们一起玩。爸爸的自我要求高,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一件事情认为重要,就一定要去完成它的,工作上很投入,顾不上我们。所以,是不是基因遗传因素,小燕也难改追求完美东西的那种基因,专注读书,以往她是不要我们操心的。
追溯到的东西
初中,看过一个纪录片,也算不上吓人,小燕认为是考古掘墓的、是没有害怕的画面和标明审查级别的一个片子。她说,我会反复想,好像过不去,但片子真的没什么可害怕的画面,里面也没有什么东西的,就是感觉模模糊糊的,看不清的画面,当时特别害怕。以后,会不断有这样的感觉出现,模模糊糊的,看不清什么的。
和妈妈的交流多,没有阻隔,和爸爸不大讲话的。爸爸脾气比较利害些,一般不说什么,发起火来会较大。小燕认为,爸爸和我想法不太一样,说不上什么,我关注的,和他关注的不一样。我都和同学交流,就是别的班的同学,我也会聊的。
在外婆家呆过4-5年。小燕说,外婆蛮严厉的,比如洗手水没擦干,水掉地上了,她会说我的。母亲证实外婆管得蛮严的,在她做女儿时要求高,所以,一旦自己做母亲了,反而不像外婆那么管小燕的。
小燕小学有过心脏不好,心电图查不出原因;吊盐水会害怕,护士态度也不好,她害怕就想逃避。那时,有害怕躲避到到想吐的感觉。还经常喉咙发炎,要去看病;另外,骨折过一次。妈妈和小燕交叉着比较流畅地谈出这些内容。讲得快了,小燕冒出一句,反正未知的,我都特别害怕!

【分析和探寻】
小燕和妈妈的叙说,让我们看到了小燕目前的痛苦,眼看要高考了,竟会有这样“可怕”的“强迫”(小燕自己下的定义,咨询师不赞成这种“随意贴”)来干扰影响她的学习。要解开小燕的心头之锁——“僵化”了的思维和对“未知”的恐慌,还要从“恐慌”的积累开始。
1岁半的生命迁徙,本来就是一种冒险,一个稚嫩的生命,听到和看到的极大改变不说,她的家的安全度也降低了。最该呵护她的妈妈,此时的自己,也出了状况,全职工作者,成了全职妈妈,就家庭收入的担忧不去说的话,夫妻间的交流被生存问题压榨得没有了空间。她用了一个很准确的表达:“唯一可以倾诉的……”,也得不到倾诉。而且,从她现在回国后的职业能力来看,她也非俗流之辈,那么她在那陌生的国度,做着全职妈妈的滋味是什么?内在积郁的东西,或两口子偶尔爆发的东西,都洒在这个家里了。小燕的生命环境从大到小,这时候都是极不安全的,她弱小心理承受的东西,我们能看到的就是妈妈说的,“她从小胆小”,胆小,意味着有她面临危险,她有害怕的东西存在。
尼采说过:“生命僵化之处,必有规则堆积”。“胆小”的小燕在“感知——动作”阶段(皮亚杰的理论)积蓄的是这种躲避“不安全”的感知能力,在后续的生命中,又不断有新的“害怕”出现。刚刚适应了国外的环境,小学又回国读书了,带养时间多的人从妈妈变成了外婆。外婆是较严厉的管教,而妈妈自述是“不管”的养育方式,两种模式的交换,谁会提前给了小燕以解释和帮助呢?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她“心脏不好”了,而“心电图查不出原因”。生理检测无病,心理原因就不言而喻了——长期对不安全环境的心理应激,会损害健康。她以“病”的方式企图躲避,但躲避中又有新的刺激。比如,她害怕打针,医生很凶,她又恐惧医生,她躲避,再躲避,最后神经高度紧张到“要呕吐”(妈妈的叙述)的地步。这些是不是就是她说的“未知”?她的生命能量都在这种一次一次同自我“未知”的抗衡中严重损失。更可怕的是,一次次“未知”,就是一次次强化,她的条件反射系统,就这样被驯化了,使得她对现实的敏感程度远远超过其他个体,成了一个对环境、事件充满应激了的个体,长期应激,焦虑泛化。即使是一部自己明知道没什么害怕的片子,也会弄得她神情恍惚,知觉解离地不断去回复那些别人早已忘了或离开的东西。
对于脆弱的人,压力会显出更大的威力。高考本来就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在我国),那么随着高考的临近,小燕告诉我们“这种现象,高一、高二都有,高三加重了”,她的应激达到了她自我所不能平衡的状态,她的体能消耗几近极限。为什么在数学上尤其显现严重呢?小燕在英语上,有1岁半出国的耳濡目染;在语文上,妈妈是会和能动笔的人,因为和妈妈的交流是较为畅通的;数学,没辙了,相对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出问题了,我们了解到,几何,特别是立体几何,她高度害怕。她所谓的“未知”,实际就是能力不济。小时候,家里不安全,是她能力不济,外婆严厉不好交流,爸爸严肃没有话题,人际的长辈关系比较难建立,都是她自我能力不济的表现。对未知的恐惧,是人类的本能之所在,脆弱的小燕,胆小的小燕,在无数恐惧中挣扎了多时,在她初始需要帮助的时候,她还没有学会表达,她的躯体恐慌妈妈无暇感知和顾及;在她长大过程中,她也没有挣脱窠臼,生命体征一次次作出表达,但都没有获得想要的响应,只能陷落在应激的泥坑里,不能自拔。即使坐在咨询室里,她的呼吸都是浅、短、急促的,生命的表征严重焦虑。咨询过程中,小燕妈妈没有关注过女儿的状态,咨询师试图让妈妈去和小燕做些肢体的接触和亲近时,小燕是极度抗拒的。真实的母女关系,在咨询室中有短暂的暴露。

【应对】
因为高考的临近和咨询的主述目标,我们只能先将症状和原因的进一步分析留待以后的咨询,而作一些近期可行的调整预案。
1、通过咨询舒缓小燕的焦虑情绪,让她放弃一些自我的“标签”,接受目前还会不断出现的“恐慌”。在“恐慌”来时,可用两种方法,一是作时间上的停留,感知一下自我在想什么了;二是做必要的记录,并给情绪打分,让可能的意识逐渐代替情绪化的“袭击”。
2、做放松训练,注意自己的呼吸状态,学习和自己的身体感觉做链接,具体训练环节作详细指导,以期降低控制恐惧、焦虑等情绪的杏仁体的活跃度。
3、对“数学”作出攻坚方案:在初试图像思维提示后,小燕有明显的觉知,并伴随自信回复的状态;应该相信,被高度紧张压抑的思维能力,女生偏狭的思维通路,可以在具体化和一定方法指导训练下,作出反弹和拓展,小燕真实的智力水平会逐渐恢复。
4、商量中,可以希望在补强数学能力的工作中,有爸爸的参与,发挥爸爸的长项,作出带教的指引。
5、帮助睡眠的环节上,妈妈有参与陪伴和安抚的愿望。在擅长饮食的保证下,提高作为妈妈的母性觉知和关怀能力,去除一些理性化的生硬和习性中的茫然,增加一些柔性的生活关爱,躯体关注,是妈妈愿意作出的一些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