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关于我们
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伴你走向幸福的明天!
切换旧版
About Us
早9:00-晚9:00 全年无休
用爱心点燃爱心,为心灵播种希望

【家庭心理咨询 培训报道】“看见”家庭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15-03-26 | 234 次浏览 | 分享到:

 

“看见”家庭

——家庭心理咨询课程有感

文|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咨询师 闾婧

 

  三天的家庭心理咨询课程的前半场暂落帷幕,回到家吃过饭倒头就睡,深夜醒来才发现自己还没来得及漱洗,实在太累了,回想三天的课程,除了理论课外还有大量的小组活动,感受分享,家庭作业,现场实操,都说听课是被动学习,这回实实在在感受了一把王琳丽老师说的“扰动”,她以深厚的**功底,灵活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在边做边学中走进 “家庭心理咨询” ,而正是这种体验式教学让我们的课堂氛围愈加活跃,所有人都全神贯注,投入其中。

 

▲家庭心理咨询课程现场 

 

讲课如问诊,绝妙的言传身教
  听过很多别具特色的导师讲课,王琳丽老师的风格还是让我很惊艳。她的声音相当沉稳,透着扎实**功底的厚积薄发,心理学科班出身的她竟将自己多年扎根于精神病院的临床研究中,难怪案例与诊断信手拈来,她总能把**理论讲得极深入透彻,思维严丝合缝,语言有声有色,她的语调始终是缓慢平和的,似乎根本不担心缺乏抑扬顿挫会勾出学员们的睡虫。事实上,大家都听得很用心,唯恐漏了一个字。她讲课就像她做心理咨询:慢就是快。她在进入正题前,竟有耐心用上四分之一的时间做预热活动,让大家有了切身的感受和直观的概念,又用了大量时间为家庭心理咨询做铺垫说明,在第三天尾声做模拟咨询时,她只要求我们做到最初的第一步。缓慢深入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在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当下是非常难得的。她的倾听,也是魅力所在,我发现她很少让学员重复说过的话,即使对方声音细小,表达混乱她也耐心听完,认真解读,如此尊重本就是一种能力,学员的发言她并不泛泛夸奖,而是从中找到亮点,加以肯定,让大家深受鼓舞,发言愈加踊跃。另外,王老师说家庭心理咨询的难点在于一对多,这时要去做推手,利用多的力量去把家庭扰动,课后,我们才惊觉,我们的课堂不也是一个家庭么,而老师的授课模式不就是做了一个绝妙的现身示范吗?

 

“看见”家庭
  王老师的课有很强的互动性,而互动背后也意味深长。上课初始,老师就要求我们疏散座位,然后她把一个空椅子放在中间,说:“现在这个空椅子代表家庭心理咨询,你们随意走动找到一个舒服的位置或站或走都可以。”大家站好后,老师又让大家想象6天的课程结束后,自己会挪动到什么位置,只见有人大幅度迁移,有人保持原位,有人从空椅子的背面走到正面,然后,老师请我们每个人都谈了谈对家庭心理咨询的看法以及对课程的期待,大家好不容易都说完,以为活动结束了,哪知老师又说:“现在你们根据其他人的介绍找到与自己的目标相似的人来组队吧。”大家始料不及,面面相觑,而老师则沉默着耐心等待,虽然彼此陌生,但大家还是很快结盟了,5个小组分了出来,老师又问了我们每个小组的目标,询问相似目标的组是不是愿意合并?最后5个组变成了4个组,而其中的2个组虽然目标相似却愣是不愿合并,老师默许,回到讲台,活动结束。事后老师总结了活动,我们这才领悟到,这个活动的过程不就像是在组建家庭,分工磨合吗?而老师如同一个推动者,把问题交还给我们自行商量,这其中有人主动邀请,有人被动等待,就好像在家庭问题出现后总有动机较强的一方会先发动,这样的观察在心理咨询中是极需要的,而老师最终默许着两个不愿合并的组,就像是在心理咨询中倾听了解然后尊重着每个家庭组员的意愿,不去改变它。

  为了让我们感受家庭对我们的影响,老师让我们先以籍贯远近分组,又以籍贯到出生地的距离大小分组,发现历史事件对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然后我们以出生序位分为老大组,中间子女组,老幺组和独生子女组,各自讨论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与乐,也倾听了其他组的心声。这个有趣的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家庭,看见了不同地域,变化的政策,不同的出生的序位,是怎样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家庭心理咨询课程现场 

 

代际传承,不能言说的伤
  代际传承,传承的更多的是家族创伤的烙印,它无声息的刻在每个家族成员的集体潜意识里,也许是荒谬的,偏执的,焦虑的,莫名其妙的,可它就是顽固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就像一个总被苛责打骂的孩子长大后也会不自觉对自己的孩子施暴。经历了文革的父母,从小教育孩子不可以相信别人。经历了丧子的父母会告诉下一个孩子,外界是极其危险的。当代际传承成为了家的历史与背景,它是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的。这是作为咨询师要了解的,因而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接纳而非试图去改变它,在现有的现实环境中创造方法。何况凡事有A面就有B面,小心谨慎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可能活得更久,被苛责的长大的孩子也可能更坚韧更优秀。

 

生病的不是人,是家
  老师说,来访家庭常常会把问题归结在孩子或是单独一个人身上,其实被贴标签的人不一定是有问题的,咨询师要练就的是把脚放到每个家庭成员的鞋子里去试试,从表象问题里跳出来,去观察整个家庭的运转。因为生病的永远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家庭。孩子爱啃指甲的背后可能是妈妈的焦虑和爸爸的缺位,不爱回家的丈夫可能因为面对的是一个不需要他的家庭,一个生病的家庭如同丧失了活力的一潭死水,心理咨询师的使命是了解家庭,扰动“死水”让其产生良性循环,使家庭成员看见彼此,重新跳好这一支集体舞。


提问,从关系入手
  老师提到,访谈初期最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关系。刚开始了解一个陌生的家庭,有太多的问题可问,有太多的信息要采集,我们应该优先问那些对建立关系有好处的问题,让每个成员各抒己见,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出谁的解决动机最强,有利于优先结盟,然后再通过共情与提问轮流与其他成员结盟。在工作联盟未牢固时,避免去深挖家庭成员的隐秘话题,这是很危险的。当成员间出现互相指责时,心理咨询师要做的不是判断,而是了解。因为家庭琐事本来就难分对错,心理咨询师一旦成为批判者就可能会引起部分成员的敌对,这样不利于心理咨询。比如面对因为孩子不上学的问题来咨询的家庭,直接问孩子“你为什么不上学?”这是从问题本身出发,如果换成问父母:“孩子不上学,你们谁先发现的?”这就成了从关系入手的提问。

 

不被问题催眠,并非绕开问题
  老师说,不要急于去回应来访者的问题,因为即刻回应是被情绪推动的结果,是咨询师害怕不被认可和接纳的表现,所以得出的答案也不是在**的框架里去思考的结果。尽管老师反复强调不要被问题本身催眠,但做起来实在不易,在最后一天模拟训练时,一位学员提出,在做访谈时,遇到家庭中孩子埋怨爸爸陪伴自己时间太少,而妻子也同时指责丈夫,三人陷入对时间分配的争论中非要咨询师定夺一番,咨询师想从问题中挣脱,却感觉到无法回避,老师听完举了自己一个案例,来访家庭总说每月经济开支不够用,于是老师帮忙他们算了一下,发现不但够用还有结余,于是就知道经济并非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同样,不被问题催眠不代表一定要绕开问题,而可以是本着了解和观察的目的与家庭去做讨论,这也能变为一个很好的契机,一边观察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和动机强弱。一边找寻问题的核心。总之, 怎么做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咨询师明白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为接下来的心理咨询做好铺垫。

 

别给建议,别想要改变家的背景
  不管是做咨询还是个人生活,我们常常喜欢找出简单的解决方法,给别人建议。而来访者也常常喜欢依赖权威。老师说,咨询中最好不要给来访家庭建议。如果一定要给就先问问对方有没有寻求过其他人的建议,结果如何。因为咨询师带着个人价值观和判断的建议往往给了,家庭也做不到,因为家庭的部分功能已经丧失。在咨询中还要切忌去改变来访家庭的环境,因为家有家的历史和背景,它运作多年,不会轻易被改变,当一个丈夫觉得彻夜应酬是对家庭的爱的表达,而妻子觉得陪伴才是,当那些无奈的代际传承又在悄悄发力,我们既然不能改变那应该做什么呢?老师举了个例子,两个人新婚,妻子挤牙膏一定要顺着挤,而丈夫从来都是随便挤,两人冲突,僵持不下,谁都改变不了对方,有的妻子就把问题上升到对方不再爱自己了,闹到离婚。有的妻子干脆再买一只牙膏,各挤各的。有的妻子更有创意的买来挤牙膏器建立新的家庭习惯。这便是一种接纳之后的妥协,咨询师要做的是推动这种妥协的发生,使家庭成员自发的去做决定。

 

▲王琳丽老师

 

闪闪发光的课堂金句

  • 有拯救者情结的人,潜意识的愿望是唤起别人多给予自己照顾
  • 没有足够的倾听就回答,是为了安抚自己的情绪
  • 孩子是对家庭最忠诚的人,孩子出问题是在呼唤家庭成员回家
  • 幸存并非只是活下来,它还意味着曾离死亡非常之近。
  • 壮年丧子的家庭容易散,因为人们害怕失去希望和延续的感觉
  • 抑郁症的人就像活在0度,被冻僵了,什么都做不了。
  • 全场不说话的人也许才是控制者
  • 告诉别人正确的道理就是一种压迫
  • 选择跳楼自杀的人,潜意识里有着摆脱束缚,渴望飞翔的愿望。
  • 每个人都可以使对方变成暴君
  • 焦虑的妈妈往往会有哭闹的孩子,因为这是孩子回应妈妈自己还活着的方式。
  • 女性往往会通过虐待自己的身体来表达对妈妈的恨
  • 从来不愤青的人才是真正的愤青
  • 文革中历史老师自杀率最低
  • 打孩子的父母是被自己深深的无力感所束缚,通过以大欺小,在孩子身上寻找力量感。
  • 一个人的边界感是从婴儿时说“不”开始的。
  • 多动的孩子是因为有一个混乱的家庭,孩子的行为其实是与家庭同频运转的。

 

家庭心理咨询与自身的启发
  这不单是一堂体验极深,收获满满的**课程,更是一次给我很大启发的人生课,让我以新的思维和角度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家庭生活,放下那些改变他人的执念,接纳代际传承的印记,倾听家人的心声,学着在矛盾中重建新的适用于每个人的家庭习惯。感谢王琳丽老师极富魅力的讲课,这激起了我对家庭心理咨询极大的兴趣,我打算阅读更多的相关书籍补充理论,期待着下个月后半场的精彩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