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关于我们
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伴你走向幸福的明天!
切换旧版
About Us
早9:00-晚9:00 全年无休
用爱心点燃爱心,为心灵播种希望

2015年9月18日李鼎智客体关系课程精彩播报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15-09-28 | 371 次浏览 | 分享到:

记得曾奇峰说过,精神分析就是育儿学。听了李鼎智老师三天的课,还真应了这句话。理清了母婴关系的脉络便能见咨访关系的雏形。


客体关系理论与经典精神分析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一个人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寻找好的客体,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三天的课程中李老师详细介绍了克莱因,温尼科特以及费尔贝恩的代表性理论,因为金句不断,课上我们都不敢开小差,恨不得记下逐字稿,生怕漏掉一句。暗地里感叹,能把课讲的这般详实透彻,环环相扣,临床案例顺手拈来,这需要多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个案经验啊,这份不急不躁的沉淀与历练,本就值得我们学习。

 


李鼎智老师课堂金句:

♥ 一个人在现实中,全在与他的幻想互动。


♥ 为什么后妈难当? 因为孩子会把无法投射给亲妈的恨全部投射到后妈身上,于是后妈做的再好,也难逃诟病。


♥ 越听话的孩子越不健康,越淘气的孩子越健康。


♥ 我们都说童年是快乐的,其实童年是充满焦虑与危险的。


♥ 父母早年怎么折腾孩子,孩子成年后就会怎么折腾父母。


♥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表现得成熟懂事,多读书少玩,如果孩子在童年时做了太多成人的事,那么成人以后就会重新享受童年。


♥ 一个人如果有人际关系的困扰,那么他早年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一定发展不良。


♥ 越早越不能给孩子挫折。


♥ 能迅速适应环境的孩子,都是有问题的。看似的乖巧顺应是一种对环境的绝望。


♥ 过于敏感的人,需要动用自我功能来保护自己,对外界灵敏但内心却是扭曲的,想法与真实世界相去甚远。


♥ 越是大公无私的人,越有极度自私的一面。


♥ 自卑与自恋原是硬币的正反面,自卑的人往往也非常自恋,因为扭曲的自卑感需要夸大的良好的自我感觉来填补。


♥ 死亡恐惧是分离焦虑的极致。


♥ 容易被外界影响,重视别人的感受的人,假自体居多。有活力,不易受别人态度影响的人真自体居多。


♥ 出现反社会行为的孩子是在向父母呼救,寻求父母的关注与爱,这时若不干预等到犯罪坐牢时就晚了。


♥ 对孩子限制的过多,也会使孩子充满攻击性。


♥ 抱持:在孩子攻击后接纳而非惩罚,使孩子了解人际边界,从而会减少攻击性。


♥ 咨询时,面对来访者,主观即为现实。


♥ 中国传统教育下的孝子,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一个没有独立,依赖父母的人。嫁人慎嫁孝子。
午休时,我们还观看了李老师推荐的电影《自闭历程》,片中患有自闭症的女孩在学校因为不理解他人被处处排挤与嘲笑,当她被放逐到乡下阿姨的牧场,却发掘出自己对动物天份与数学才能。尽管早年养育不良,但亲切的阿姨,欣赏她的科学家导师,总是微笑着聆听她的盲人朋友都是她生命中好客体,滋养了她惊人的创造力,助她敲开了一扇又一扇成功之门。

 

在课上,李老师用客体关系理论,解释了儿童行为背后的许多成因以及养育健康孩子的许多关键点,比如,为什么早年养育中妈妈的爱很重要;孩子走的好好的为什么突然想抱;妈妈如何增强孩子的自信;为什么越早越不能给孩子挫折。作为咨询师,我们的来访者,都曾是未被满足的孩子,我们的咨询也就是第二次养育。


以下剪辑自本次李鼎智老师讲课中的片段,讲的是人际关系中的蓄水池理论,生动诠释了早年情感养育不足的孩子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模式。

 

 


课程结束,大家对老师的课盛赞不已,期待12月课程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