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钝感力的人对于外界的刺激和负面的东西,要么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要么将他们解读为正面的东西。面对表扬,不得意忘形;面对失败,不气馁放弃。这种人也许看上去不够聪明,有些迟钝,不懂得看人脸色,可这类人总会以一种波澜不惊的姿态过得更快乐、更简单,做起事来行动力更强,面对挫折也更有韧劲。
因为对于这类人而言,外界的噪音进不了他们的内心,干扰不了他们对目标的追求。
与钝感相反的,就是敏感了。敏感的人会在意他人的评价,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内心会因为各种声音的纷扰,因为兼顾各方得失而产生许多没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冲突,往往在患得患失中与快乐失之交臂。
如此令人羡慕的没心没肺,身边为何不多见呢?
这是因为除了像阿甘那样拥有先天的钝感气质以外,大多数的“钝感”,都是被生活一刀一刀地砍钝的。
比如被流放岭南的苏东坡老先生,明明饱受瘴毒之苦,却非要把满腹苦水唱成甜美的诗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的旷达,随遇而安的“钝感”,是为了保护他充满理想与傲骨的心,不至于在生死难料的坎坷生涯中经受重创。我们看到的“没心没肺”的豪放诗词,那是苏轼老人家用血泪熬出来的蜜。但也确实唯有如此的苦中作乐,才能带给痛苦的人一丝丝权且的快乐吧,以及坚持下去的力量。
所以,渡边淳一说,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一些钝感力。因为选择钝感,只是为了不错过生活中那一点点的幸福。未必是更快乐,但即使是一点点的快乐,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