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关于我们
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伴你走向幸福的明天!
切换旧版
About Us
早9:00-晚9:00 全年无休
用爱心点燃爱心,为心灵播种希望
攻击行为,父母究竟该如何控制

该如何制服肆意妄为的“小霸王”

  心理学界把人类的攻击行为分为两类: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如果攻击者的主要目的是伤害或损害受害者,无论是身体的、心灵的伤害,还是毁坏他的成果或财物,他们的行为就是敌意性攻击。相反,工具性攻击指的是,一方只把伤害另一方作为一种获得非攻击性结果的手段,比如在抢同伴的玩具时把他撞倒在地。

撰文/付小平   编辑/吕秋萍

  付小平:复旦大学博士,知名亲子教育专家,多家报刊专栏作家,“男孩部落”微信公众平台创始人,著有《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把孩子温柔地推开》、《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培养儿童自控力》等家教畅销书。

作为家长,我们究竟该如何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呢?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无论是否伤害到别人,我们都需要及时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并在态度上尽量做到“零容忍”。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采取制止的方式和态度需要有所不同:
  1岁前,温柔地推开。当1岁以内的婴儿出现打人、抓人、咬人、踢人等情况时,我们只需要把孩子的手脚或嘴巴温柔地推开。这个阶段,严厉语言批评没有任何效果,通过制止的动作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动停止或放弃。
  1岁到3岁,坚定地制止。1岁后的孩子已经可以初步听懂大人对他说的一些话,但还不能做到完全理解。这个阶段,我们需要采取语言(对孩子说“不”)和行动(适当地限制)相结合的方式,坚定地禁止孩子的攻击行为。家长在态度上越是坚决,孩子越容易住手。
  3岁后,耐心地引导。3岁后的孩子,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语言攻击逐渐增多,同时他们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个阶段,当孩子发生攻击行为时,除了及时制止和适当惩罚,我们还需要耐心地引导孩子认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
  当然,在3岁前,如果父母从来就没有坚定地制止过孩子的攻击行为,或者3岁后的攻击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那么就需要把坚决制止和耐心引导相结合,才能真正制服那些肆意妄为的“小霸王”。
  减少儿童攻击性的另外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为孩子营造一个非攻击的家庭环境。这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父母之间避免暴力行为,尽可能减少冲突,营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另一方面是让孩子远离暴力的影视和游戏,避免孩子模仿电影电视和游戏中的攻击行为。

  如果孩子模仿动画片或游戏中的攻击性行为,我们要及时制止和纠正。其实,很多不良的语言、不好的举动,通过家长的引导,能让孩子认识到电视或游戏里面的那些语言和行为不适用于现实社会,让孩子把虚拟和现实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