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在用语言对孩子下指令、教育他们。但孩子对非语言交流更为敏感。那些语言的东西可能慢慢成为他们的意识。而我们的流露出的表情与不经意的行为却成了他们潜意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我们总是在用语言对孩子下指令、教育他们。但孩子对非语言交流更为敏感。那些语言的东西可能慢慢成为他们的意识。而我们的流露出的表情与不经意的行为却成了他们潜意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最早期的时候,孩子因为我们的恐惧而感到恐惧。比如当他跌倒的时候,父母们可能会一脸担心地问他,痛不痛?痛不痛?即使他没觉得很痛,但从大人的表情中确认,摔倒这件事情应该是“令人害怕的”。
成人的语言更让他只能去附和,再次确认这件事情自己应该如何去应对。或者当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的时候,父母可能当时会对着别人的家长,斥责自己的孩子。但心里却觉得这样做以后可以不吃亏。于是当时嘴角流露出的赞许,和之后某种鼓励,都可能使孩子认为,暴力是一种被允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语言与行动不一致,让孩子更迷茫
比如说我们对孩子说:你长大了。但是我们却仍旧什么事情都去帮着他做,就好像他还是一个小孩子似的。这时候他就会感到迷惑,自己到底是长大了还是没有长大。
或者我们期望孩子能和人多交流,于是带着他参加各种活动,试图让他建立丰富的社会联系,但是如果父母自己是一个不喜欢社会活动,更喜欢一个人待着,朋友不多,或者是在交际中会流露出某种不适感的情况下。
孩子也会疑惑,父母让自己做的,到底是一件让人舒服的事情,还是在把自己推向一种危险的境地。
即使是在我们成人以后,这种矛盾的信息也会加强我们的困扰。比如说有一个案例,父母把孩子送出国留学之后,母亲一直和孩子通电话,经常会说我们很想念你。同时又告诉他,父母为此付出很多金钱,希望他能好好念书。
孩子后来就产生了厌学、抑郁、适应不良等问题。因为父母在一面鼓励他离开,一面却对离开这件事情,施加了让他感受到内疚的压力。

某些语言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情感
往往不是那些一直重复的教育的语言,而是有时候大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会成为孩子一生发展的动力。弗洛伊德小时候就有一个家庭亲密的女性长辈曾对他说:你将来是要成就一番事业的。而这句话让他铭记了一生,而且内化成一种鞭策与自信。但我们无法预测,哪句话才会产生对一个人影响至深的动力。
在一个案例中,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在几乎相同的教育环境下,两个孩子的发展却几乎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一个社会适应良好,外向活泼。另一个却内向,总是过分地粘着母亲。
在家庭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那个粘着母亲的孩子才告诉咨询师,母亲曾抱着他深情地对他说过一句:我们俩相依为命。这句话,这个母亲后来也忘记了。但是她当时却很可能是包含着感情说出来的。于是他的孩子把它深深地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
母亲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情感依赖。说女孩是小棉袄、说男孩是小情人。如果这些语言,发展成带有强烈情感的行动。往往就会影响他们发展出独立的自我。不论其父母如何否认,自己潜意识所带出的情绪,却总是更真实与强大。

中国有句古语: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我们面对孩子时,不仅需要理解他们,更重要的是,先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只有了解了自己内心的需求、价值观,才能努力做到言行一致。而我们的行动,才是孩子潜移默化中模仿、学习、认同的榜样。
也只有那些充满真实情感的赞扬,才会使孩子感受到。不然他所看见的表扬与鼓励,如果不是一种敷衍,就是一种虚假夸张的表演。
虽然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些言语会让孩子产生强烈地情感认同。但有些话却是父母绝对不应该说的。例如:要是没生你就好了、你这个废物。这是对孩子存在与自我功能的强大否认。这种否认,可能需要耗费那个孩子一生的努力去与之斗争。
文|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咨询师 戴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