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国企业员工 心理健康 状况
21世纪步入全球化竞争时代,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勃兴,高技术企业猛增,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压力加重,使企业员工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心理疾病是威胁个人生命健康的大敌,是破坏企业组织效率的大敌。如果员工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就会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下降,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的降低,还会引起企业间人际关系的紧张,导致离职现象。企业管理层的心理问题更可能导致决策失误而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特殊行业员工的心理问题甚至还可能给社会和环境造成灾难,从而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形象损失和经济责任。本文就是针对中国企业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研读了大量文章,并对我国员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引起企业界和研究人士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加强对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1.从企业体制来看
表1不同企业体制员工身心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身心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
国有企业 |
民营企业 |
外资企业 |
2004年《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指出员工工作倦怠指数 |
40.90% |
36.95% |
39.17% |
2002《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指出对负性情绪的感知 |
低 |
中 |
最高 |
2002《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指出对自己身心满意的程度 |
最低 |
中 |
最高 |
2002《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指出心理健康指数 |
最低 |
中 |
最高 |
|
女性 |
男性 |
2005年女性心理健康调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人员在男女员工中各自所占的比例 |
40% |
|
2005年员工心理健康调查: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员在男女员工中各自所占的比例 |
27.45% |
22.08% |
中国企业家生活调查面临的工作压力的得分 |
3.7分 |
3.5分 |
2004年《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出现了工作倦怠人员在男女员工中各自所占的比例 |
41.38% |
37.23% |
从表2来看,女性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高于男性。进一步分析发现,从50年代,社会号召女性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增加了社会角色,使得以前的传统家庭角色与目前所处的工作岗位角色相冲突,这个冲突带来很多压力,不仅有来自家庭的压力,而且来自职场和社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性别观念仍然影响着现在的就业,部分用人单位对女性的能力和价值认识有偏差,并且过分夸大生育、养育、更年期对女性就业的负面影响,加剧了女性在就业竞争中的不利处境,大多数女性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2企业家是心理健康的高危人群
在2003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在对全国3000多名中国企业经营者的调查当中,87.4%的企业经营者感到“压力很大”!
与工作压力大相关的一系列生理与心理症状在不少企业经营者身上出现,有关症状的比重依次是:“烦躁易怒(70.5%)”、“疲惫不堪(62.7%)”、“心情沮丧(37.6%)”、“疑虑重重(33.1%)”、“挫折感强(28.6%)”和“悲观失望(16.5%)”。根据《中国企业家》杂志针对中国企业家阶层“工作、健康及快乐调查”的结果显示:有高达90.6%的企业家处于不同程度的“过劳”状态。高层管理者需要对一个公司或者一个部门进行运筹帷幄,尤其在进行战略决策的制定时,要面对很大的压力和责任。而且除了要负担管理性的工作以外,有的还要负担部分业务性的工作,这种双重工作带来的压力产生一个交互影响,导致产生更深,更严重的压力。这些都使得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感到工作繁忙, 筋疲力尽,心理压力过重,负性情绪增加,经常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对工作产生厌烦,对外界不感兴趣,甚至想“退出社会”。一些与心理健康状况有关的慢性疾病如慢性胃炎、高血脂症、神经衰弱等在高层管理者中有较高的发病率,而且患病比重呈上升趋势。
2.3白领阶层心理健康问题“恶化”
表3白领心理健康状况
|
感到有较大工作压力比例 |
心理疲劳的比例 |
零点调查集团发布《2003年白领工作压力研究报告》调研结果显示 |
41.1% |
61.4% |
北京易普斯企业咨询服务中心对IT行业2000多名员工所做的调查表明 |
20% |
|
美国《财富》杂志(中文版)和北京易普斯企业咨询服务中心的调查是针对中国高级经理 |
70% |
|
《北京晚报》报道,由北京律师协会组织5000多名律师进行健康体检 |
体检结果均正常的仅占2.68% |
以上数据都充分说明了白领们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白领们都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人力资本中的中流砥柱,为了在激烈竞争中不至于失业,需要不断地学习,承受很多的压力。而且大多数企业为了取得成本竞争优势,大都节省人力资源成本,使每个员工都超负荷的工作。过度的工作压力引起员工烦躁、焦虑、忧愁,工作效率降低,合作性差、缺勤、频繁跳槽等等各种反应以及人际关系的紧张,更加剧白领心理健康问题的“恶化”。
2.4普通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为严重
表4不同层次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
|
普通员工 |
中级**人员 |
中层管理人员 |
高级**人员 |
高层管理者 |
2004年《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出现工作倦怠的比例 |
48.2% |
33.12% |
33.07% |
39.78% |
26.07% |
2005年员工心理健康调查: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 |
33.3% |
22.6% |
19.5% |
17.8% |
12.3% |
2005年员工心理健康调查指出心理健康指数(心理健康指数越高,说明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
2.71 |
2.52 |
2.46 |
2.38 |
2.27 |
翰德国际顾问公司(Hudson)发布的2005年第二季度的就业调查报 |
职业枯竭不但出现在国内企业的经理人身上,更多的是在普通员工身上发生。 |
表4指出了企业中不同层次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通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为严重。这可能是因为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的,普通员工一般都是从事低技能的工种,长时间高度集中精力干一件事情,很容易疲劳;而且生产中的安全问题也让他们过度地担心、紧张,以及不断变化的考核标准等,给他们的心理和生理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心理上表现最多的是厌倦、易怒、难以放松、焦虑、忧郁和情绪低落;生理上也伴随出现肩膀痛、背痛、颈部疼痛以及疲惫感以及肠胃不适等症状。而绝大多数的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沟通都有障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使得普通员工能够通过群体内的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挫折感和满足感,从而稍微缓和普通员工不满情绪的继续发展。然而一些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不利于组织内正式沟通的实现,员工团队协作性大打折扣,使得员工满意度和成就感降低。
2.5企业中的独生子女员工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2005年员工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各年龄层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百分比为:80年代(31.7%),70-74年(25.4%),75-79年(29.9%),60年代以上22.7%,8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人心理健康问题更严重。从80年代开始 ,社会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信息量的飞速膨胀影响了这一代人的成长,使他们与70年代出生的人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他们崇尚自由,不喜欢被束缚,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这批人进入社会,表现出来的就是频繁跳槽,流动性大,没有责任心,工作协调能力差,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等。又正赶上中国年轻化的浪潮,70年代出生的人的管理生涯才开始,可能他们会在管理岗位上呆15年或25年,而80年代出生的人参加工作才很短时间,获得晋升很不容易,导致他们更加浮躁。
3.从管理模式来看
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从以下资料里,我们不难看出,管理模式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
据美国一些研究机构调查:每年因员工心理压抑给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50亿美元,超过500家大公司税后利润的5倍!英国的研究显示,每年由于压力造成的健康问题通过直接的心理咨询费用和间接的工作缺勤等形式造成的损失达GDP的10%。而在中国,据业内人士估计:职业压力带给企业的损失每年至少在亿元人民币以上。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更多地是采取任务管理模式,对员工的情感关注不够,使部门员工的情感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压力很大、缺勤率、离职率、事故率高、人际关系紧张等。随着对员工心理健康与企业效益之间关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人本管理模式,采取内部心理咨询师、外部**机构协助和心理培训等方式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自信心、有效处理同事/客户关系、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克服不良嗜好等,并且使企业在节省招聘费用、节省培训开支、减少错误解聘、提高组织的公众形象、改善组织气氛、提高员工士气、改进生产管理等方面获得很大收益。一项研究表明,企业为EAP投入1美元,可节省运营成本5至16美元。
4.工作时间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中国企业家》杂志针对中国企业家阶层“工作、健康及快乐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有高达90.6%的企业家处于不同程度的“过劳”状态,每周工作时间65小时,其中高达92.3%的企业家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中外管理调查:经理人职业枯竭调查报告,其中有43.75%的经理人每天工作10~12小时,其中25.67%感到持续精力不济、极易疲乏,对疾病抵抗力下降。长时间的工作会引起生理、心理和行为的系列反应。生理方面,身体疲乏虚弱,注意力无法集中,伴有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心理方面,情绪衰竭,工作丧失热情,容易悲观沮丧、自我成就感降低;行为方面,冷漠多疑,人际关系恶化、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或自残行为。
结 论
1. 我国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关注与研究才刚刚开始。2001年我国才有了第一个EAP计划, 到现在也只有五年时间,研究和实践的积累不足,**人才的储备也很欠缺。而在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就已经出现了EAP。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为止,世界财富500强中,有9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EAP项目。2. 我国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4年《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发现,有70%的被调查者出现工作倦怠;“2005年中国员工心理健康” 调查结果表明,有25.04%的被调查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 3.经常频繁地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精神上的压力;感觉不开心、郁闷;缺乏成就感。
4.心理疾病已经严重威胁着员工的正常生活,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迫在眉睫。采取措施帮助员工缓解已经形成的心理问题,以及建立良好的心态和掌握必要的应对策略,才能确保企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