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 线 小 结
——无处不在的心理学 周娜
从04年跨进华师大校门,报名参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班,到11年,完成近180小时的心理热线接听,已经七个春节过去了。在这个逐渐走入心理咨询业的过程中,个人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收获了很多感动。
当初,凭着自己对心理学的一腔好奇和热情,以及对学习心理学“助人自助”的推崇。决定报名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学习队伍。盘算着一个拿聊天当职业的生活方式,还是很吸引我的,加上周围的亲朋好友,时常也需要“话疗”的帮助,才能舒展愁眉、摆脱烦恼。更加坚定了要学习心理咨询的决心。05年参加考试,并顺利通过的时候,我体会到了懵懂和对于心理咨询无从下手的感觉。同时,也觉得心理学是个偌大的世界,我跌跌撞撞走了进去,像个学步的孩童一般找不到方向。在我同期的同学黄建和、潘际东等人开始走向正规的心理咨询师的成长道路时,我却走出国门参加了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的维和部队。在一年的维和生活中,我带着心理学的学习背景,有意识地观察和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点,其中,也结合量表,跟随其他专家,做了一些研究性的课题和论文。这个过程给了我很多收获。我感到,心理咨询,是当前最耀眼的朝阳职业。当然,这条路,也不是我当初想象的那么容易,它需要我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成长,不断揣摩技巧,不断延伸文化和价值取向。我意识到,要学会做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可能是我一生都不一定能完成好的事业。
2010年开始,我回到心理咨询师的成长正规中,沉下心来,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工作室的接线,在这个过程中,成功预约了近10个案例,当然,也经历了自我肯定——自我否定——自我肯定的过程。接线一开始,我根本没把接线放在眼里,觉得太简单了,我根本不用花什么力气就能做的很好。但是我错了,在几次接线之后,我开始质疑,做十几分钟接线员,除了能把工作室的服务范畴介绍清楚,基本上对于自己来说,没什么提高。这时候,我带着焦躁的情绪反复追问组里的资深接线员吴倩老师:“您为什么一直来接线?接线真的对您有帮助吗?”每一次,我得到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每次,我默默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重新挂上电话,都在心里对自己说:你是接线员,你的职责是给打进电话的人一个希望,让他们知道,这世界上还有人(心理咨询师),有地方(心理咨询机构)可以接纳他(她),他们可以更好地生活和工作。我想,这就是接线员的职责和追求目标吧。
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和立场,我感到接线对于我来说没那么大的压力和负担了,反倒是我有精力关注我在接线过程中的细节处理了。比如,我会注意自己在接听电话时的发音方式、语速语调。这些,都可能对来访者造成无形的影响力。我想,这应该就是我提高和进步的开始了。在这个期间,我也会主动找组长和其它组员一起讨论和分享一些感受和技巧。在通读了《心理咨询面谈技术》一书后,我对于在电话接听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把握,有一定心得了。
在担任接线员的过程中,我结合每次接线中给我印象深刻的问题,会回家找书籍和课程录音来学习,比如,有一个老太太,想要了解怎么帮助孙子戒除网络成瘾的问题,我在接听电话的过程中,详细询问了情况,做了记录,回到家,仔细想想,若是我真的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我的焦虑又来了。在这个当口,我参加了樊富珉老师的《团体心理咨询工作坊》,在团体培训的过程中,我不但学习到了团体咨询的强大力量和团体指导者的技能。还让我意识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身后,是工作室的强大团队支撑,我应该回到小组中成长进步。关于某一个问题的僵持,可能会给我个人带来挫折感,但是,我要学会接受我这样一个还不太完美的咨询师。
再后来,我开始关注自己在接线过程中的主观体验,比如,我有时会感到在接听电话时很不耐烦,或者对来访者有强烈的厌恶情绪,我开始检视自己的人格特质以及个人价值观在接线过程中的导向问题。这是我走向自我觉察的过程,我以为,好的咨询师,应该是具有敏锐的自我觉察的个体,并且能在咨询师的道路上,不断成长进步,一点一点地修正自己。
这样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看过很多和心理学有关系没关系的各种书,这些书,对于我理解人生、人性都有或多或少的帮助。也让我感慨:心理学无处不在。比如《深河》和《人生的16堂课》告诉我宗教和心理学的密切关系;《拯救乳房》和《女心理师》告诉我文学和心理学该怎么结合;《大江大海》和《亲爱的安德烈》告诉我两代人之间的亲情和爱怎么连接;《情绪的力量》和《当下的力量》告诉我除了身体、心理之外,还可以有灵性在主导我们;《蔡康永说话的艺术》和《FBI教你身体语言》告诉我沟通的方式有多复杂。为了开拓知识面,也为了丰富生活,我会在各类大学或者培训机构参加一些感兴趣的课程,比如:九型人格、瑜伽养生等等。有时,我也会在生活中和朋友们讨论关于电影、文艺作品中有关心理学的内容。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生活中的分享,工作中的互助,都可以帮助提升幸福感并达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目的。这也是咨询师自我成长的重要方面。当然,心理咨询师的成长,需要系统地理论学习,尤其是精神分析,我认为就像医学学科中的解剖课一样,是基础之基础,在逐渐听取李鸣和曾奇峰的课程中,我还准备学习一些存在主义哲学的科目以及认知流派、行为主义流派的理论知识。同时,我也在积极报名参加第五期的中德班连续培训项目。
回头看看,这些时间的沉淀,给了我睿智的思维,敏锐的直觉、淡定的态度和积极的学习。我感谢能走在心理咨询师的成长道路上,我相信,在我成为合格心理咨询师的时候,也是我个人收获幸福满足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