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孙子,只因老人想要“被需要”
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工作节奏加快,许多年轻的父母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工作。祖辈承担对孙辈的家庭教育正成为家庭的教育特色。据调查显示,目前0岁~6岁的孩子,十之五六由隔代老人教育。孩子年龄愈小,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比率愈高。有一项调查显示,隔辈人带孩子的成功率不足30%。心理学告诉我们——为什么老年人为孙辈付出了一切,收获却不尽如人意?
案例
章女士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因为工作忙,公司又很远,每天要起早贪黑。所以,女儿从6个月起就由婆婆带着。2岁半的时候,她陪女儿玩耍,还没多长时间,女儿突然来一句,我陪你玩半天了,累都累死了,章女士一下都呆住了,都不知道婆婆平时和她说了些什么。现在孩子3岁了,发现孩子脾气越来越大。要她朝东,她偏朝西。有时候,说她两句,女儿小嘴一瘪,眼泪就下来了。这个时候婆婆往往会出来干预,“孩子还小,还不懂事,不要责怪她。来,奶奶抱哦。”然后就把孩子抱一边去了。把孩子娇惯的说不得,碰不得。而且想要的东西一定要得到,否则就赖在地上不起来。章女士还说,从小孩子是婆婆抱着长大的,都不太让她多动的,就怕磕着碰着有什么闪失的。结果,孩子12个月时,连爬都不会,到现在走路都是磕磕碰碰的。孩子饭也不好好吃,光吃零食,喜欢吃巧克力,喝碳酸饮料,吃得一嘴的蛀牙。“这些都是婆婆宠着惯着的结果。我告诉她些育儿方面的知识,她表面上答应着,实际上根本不听。”章女士说的挺生气的,更多的是对婆婆的不满和无奈。“其实,我真想自己带孩子,但工作实在太忙,我也没办法。”
解析
隔代教育是如今家庭生活中不可以回避的重要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的出现,要从老年人心理特点谈起:
养育孙辈从某种角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要、情感需要和存在的价值感。
1.通过养育孙辈,找到自己的价值感。老年人退休前,有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子女在很多方面依赖于父母,在家庭中则有一家之主的权威感。退休后,老年人会感到社会价值下降。在家庭中原有的主体角色和权威感也随之丧失,这种角色转换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是一次很大的冲击。但当和孙辈在一起的时候,幼儿对老人的依恋,让老人重新感觉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同时,他们认为自己在养育孩子的经验上,拥有绝对的权威。
2、与孙辈相处,可以填补空虚的精神和情感世界。老人从社会回归家庭之后,希望从子女那里获得尊重和爱;但现在子女都工作繁忙、压力大,自身尚顾不过来,何谈对老人的情感关注,这使老人备感失望、孤独。而小孙孙的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完全的依赖以及成长带来的欣喜,让老人重新感到了生命的快乐,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
3.从和孙辈的不当强化中获得孙辈的依赖,满足老人的身心投射。当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老人对孩子无条件的溺爱和干预,会使孩子倾向于和老人好,极大满足了老人的虚荣心,从而强化了老人对孩子的纵容。同时,通过无条件地满足孩子吃东西的欲望,可能是在满足老人自身的口腹之欲。人到老年,由于机体功能的老化,会有牙齿缺失或松动,胃肠不好等情况,当看到孙辈吃得很香的时候,就仿佛是自己在吃东西。
在和孙辈的互动中,满足了老人的自我价值再现心理,完成了和孩子的情感寄托和爱的补偿,老人对孩子的教育就不会太理性,这也造成了隔代教育的种种误区。
对老人的建议:
怎样才是给孩子真正的爱?老人们需要仔细想想。在现在的经济状况下,需要格外关注的不是孩子的温饱问题,而是性格、心理成长。有时,可能需要有意识地弱化一些过度的关照和过度的溺爱,有些时候需要承受得起孙辈的眼泪。
一、了解自己对孩子的心理需要,更多地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老人充分意识到替儿女抚养孩子,表面是帮助儿女,实际上是排遣孤独、寂寞和无价值感。所以,我们要遵循这样的原则,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孙辈的心理健康成长,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导致对孩子无条件的溺爱,不能颠倒主次。
二、老人要克服自身对带孙辈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因为毕竟是为儿女带小孩,很容易产生“受累不讨好”的心理压力,所以,不要为了怕受埋怨,怕出问题,要么无条件满足孙辈的欲望,造成孩子的任性、自我;要么就过度保护,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碰,一切老人帮着办,反而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和娇气。
三、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让孩子在锻炼中成长。
由于心理和生理的原因,老年人一般喜静不喜动以及害怕有闪失的原因,更愿意按照自己的习惯去要求孩子,很少考虑孩子的特点。比如不放手让孩子到户外活动,不放心与其他孩子交往,总是把孩子囿于家庭的小天地里。这样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身体、个性、交往能力的发展。
所以,老人要有这样的意识,不能因为自身不能承受放孩子出去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就去阻碍孩子的独立、健康成长。
我们建议,当孙辈在身边的时候,尽可能不帮他们。让孩子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到了就及时表扬,让他们有兴趣做更多的事情。因为在我们眼前的锻炼与训练,基本还是可控的。而慢慢培养的这种能力,可以让孩子在独立的时候更能适应未知的社会上的人和环境。这才是真正对孩子好。
四、尽量避免与子女发生冲突。一些家庭在父母要管教孩子的时候,祖辈常会加以阻拦,甚至两代人发生争吵,对孩子的影响很不好。老年人看不惯儿女对孩子父母的管教方法,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可以私下与儿女交流,如果意见无法统一,则尽量尊重孩子父母的意见。
对父母的建议:
面对隔代教育我们强调的是,尽管比较辛苦,如果能自己带孩子,就不要把孩子完全交给老人带。如果没办法,就要尽量增加与孩子接触的机会。
1.和老人沟通教育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怀着尊重老人的心情,体谅他们的出发点是爱孩子,另外在沟通和纠正过程中,要首先体现出对长辈的关心和爱护。如果带有否定、指责、批评、坚决要求改正等对立行为,效果都会大打折扣。老人也不会改变他们的想法和观念。反之,子女能够对老人表示出充分的尊重,孝顺他们,并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嘘寒问暖,老人就能因此获得较大的心理满足,也容易接受子女的建议。
2.换位思考,理解老人带孙辈的心理压力。毕竟是老人替子女带孩子,觉得不满足孙辈的要求,或者孙辈出点啥状况,就怕落埋怨,被说闲话。所以本案中的媳妇要懂得换位思考,站在老人的立场上,知道她担心什么,然后站在媳妇的角度上,一起和老人商量对策,帮助老人跨过心理障碍,同时讨论出对孩子有效的教养方法。
3.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实施有效的引导和教育。(1)多和学龄前的孩子做游戏。而且用孩子的感觉和心态参与游戏,只在孩子需要引导的时候使用成人的智慧,这样孩子觉得父母跟自己亲密无间,是快乐的,自己是受到尊重的,容易使孩子接受父母的引导。(2)放低身段和孩子对话。3岁的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孩子要表达自己独立愿望的时候,父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和孩子想做的事情出现了差距。父母要放下成人的身段,最好能够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要按照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要求孩子,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加以尊重,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给孩子一定的自主体验。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只有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才能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所以,年轻的父母不管多么忙,都要抽点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完全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交给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