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闾婧
上周末听了李鸣老师关于《哀伤辅导》的精彩授课,联想到近期看过的一部由真实案件改编的奥斯卡获奖电影《房间》,其中主人公经历的一切正诠释了哀伤辅导的精华所在。
走不出的房间
电影有趣的从一个5岁孩子杰克的视角出发,其中穿插着大量他内心世界的独白。他与母亲终日被关在一个狭小的只有天窗的房间里,母亲乔伊7年前被一个陌生男人诱骗到这个房间,就再也没能出来,被强奸生下杰克后,这个孩子是她生命的支柱,他们终日为伴,在房间里做运动,玩游戏,做蛋糕,讲故事,争吵,和好,相拥入眠……对5岁的杰克来说,这个房间就是他的整个世界,他没有见过整片天空,只能透过天窗看到一小块蔚蓝,他不知道电视机里的人是真实的,跟自己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他告诉自己:“盆栽是真的,但树不是。蜘蛛是真的,有一只蚊子还吸过我的血,但松鼠和狗只在电视里,山太大了不可能是真的,海也不是,电视里的人是平面的,用颜色做的”他每天和台灯,盆栽,衣柜说早安,想象自己有一只叫“幸运”的狗,这样的日子对他来说并不难熬,甚至是快乐所在。但对丧失自由长达7年的母亲来说,却是极痛苦的,逃跑的希望在杰克5岁生日之后再次燃起,尽管杰克并不想逃出这个房间,当妈妈告诉他世界的真相时,他抗拒的说:“不可能”,“你是个骗子”;当妈妈说:“你5岁了应当帮忙来改变现在的生存状况”时,他说:“我想回到4岁”;当妈妈说出自己的悲惨经历时,他说:“我想听别的故事”;当妈妈说:“杰克,这个世界很大啊,这个臭房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怒吼道:”这个房间不臭,除非你放屁。”突来的真相颠覆了杰克小脑袋里深植5年的认知,恐惧总比好奇先到一步。漫长的冷战……杰克开始与母亲达成一致,接下来经历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计划,杰克终于逃了出来,解救了母亲,却在母子重逢,紧紧相拥时,他说:“妈妈,我能回那个房间到我的床上睡觉了吗?”多么可悲,这孩子终获自由的那一天,却也同时失去了归属。
如果说被囚禁是母亲乔伊的创伤,那么获救对于出生在扭曲环境中的杰克来说,是更大的创伤。他突兀的被抛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中,失去了熟悉的一切,他不跟人说话,足不出户,闷闷不乐,终日思念着那个“房间”。重获自由的母亲乔伊也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快乐,17岁那年断掉的幸福再也无从续篇。原本温馨的家已支离破碎,父母离异,母亲有了新男友,她感到自己的多余,父亲根本不接纳这个暴行中出生的孩子,连看都不看杰克一眼。她怅然的翻看与昔日好友的合影,哀怨命运不公,深深的被抛弃感让她很快陷入抑郁,最后,在接受了一次敏感的新闻采访后她服药自杀。
失去的尽头是重生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知道,被解救的杰克和他的母亲,从内心深处来讲并没有告别那个“房间”。杰克的创伤是失去了“房间”,房里的一切还令小杰克眷恋,而母亲的创伤是,重获了自由却不能重返17岁。他们都需要一段类似哀伤的过程来陪伴他们缓过神来,面对当下的现实。
李鸣老师在课上提到,一般人遇到创伤后会有三个阶段:否认、愤怒、接纳整合。就像小杰克在刚得知世界并非他的房间那么小时,他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创伤虽是一种分离和丧失的内心体验,但外在事件令人难以释怀,是因为个体的联想以及想象而引发的刺激所造成的创伤感。就像当乔伊回到心心念念的家,发现父母分居,没了自己也过得很好,继而联想到家人并不需要自己,感到被抛弃,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她忽略了时间已经过了7年之久,忽略了父母也曾因她的失踪伤心欲绝。
哀伤辅导有三项任务:认识丧失、体会哀痛、体现新生。通常在遇到重大丧失时,大家会回避讨论痛苦的细节,避免重新接触到痛苦的体验,但这恰恰错过了创伤治愈的核心,只有触摸残忍的事实,充分释放情绪,才能真正与之告别。
相形之下,5岁的杰克在家人,尤其是外婆与外婆的男友里奥的陪伴下适应的更好,自然而然的完成了哀伤的过程。我们看见,在大人眼里不堪回首的“房间”却是杰克乐于讨论的。他告诉外婆在“房间”里如何学会了打鸡蛋,如何在小衣橱里睡觉。他与外婆的男友里奥一边吃牛奶麦片圈(“房间”里每天的早餐)一边谈论自己“房间”里那条想象出来的狗。他依然像从前那样平躺在地板上,虽然没有了天窗。依然边跳边转圈的做运动,虽然不是在“房间”里和母亲一起。依然看《爱冒险的朵拉》虽然不是坐在“房间”的地板上。令我感动的是,外婆和里奥并没有阻止杰克说起“房间”,虽然外婆的脸上表情复杂(这个禁锢了女儿7年的房间怎会不令她痛恨。)他们的善解人意释放了杰克对失去“房间”的怀念,这正是杰克通往新生活的重要阶梯。
而母亲乔伊回避着儿子带出的丝毫“房间”里的痕迹,听到朵拉的声音就足以让她发疯。她把杰克带到一堆乐高积木前,杰克却说:“我不想要它们。”
当里奥为杰克牵来了一条真实的狗,彻底开启了杰克新生活的大门,从终日想象着一条虚幻的狗到牵起真正的狗在草地上散步,真实的荡秋千,真正的玩伴,杰克感受到新世界的美好,心灵开始一步步“走出房间”。他减下自己从未剪过的头发,送给抢救后住院的母亲,他把头发作为力量传递给母亲,同时也是隔断过去的象征。
最后,在杰克的要求下,母亲与他一起回到了那个“房间”。这个已被拆得凌乱不堪却曾是杰克整个世界的小棚屋,它在杰克眼里已变小了,见识了广阔天地的他,终于了解母亲说的:“这个房间只是世界的很小一部分。”他打开衣橱,看看盆栽,跟它们一一道别:"再见盆栽,再见椅子1号,再见椅子2号,再见桌子,再见衣柜,再见天窗。”我想,这个5岁的小家伙简直就是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他用这个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告别仪式为哀伤划下休止。当他走出房间,对依靠在门口的母亲说:“妈妈,跟房间再见吧。”母亲停顿了许久,终于郑重默念:“再见,房间。”杰克治愈了自己,也拯救了母亲。丧失的尽头是新生活的拥有,至此,“房间”在他们心中翻篇了。
影片对细节的描摹非常有嚼头,主人公走出“房间”前后的转变都有点睛之笔,展现了这对坚强的母子走出悲惨遭遇为自己疗伤的全过程,也碰巧为李鸣老师本次的《哀伤辅导》课程做了生动注脚,很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