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关于我们
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伴你走向幸福的明天!
切换旧版
About Us
早9:00-晚9:00 全年无休
用爱心点燃爱心,为心灵播种希望

陈露老师文汇报点评——不少家长存在教养焦虑 亲子沟通像"警察做笔录"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14-10-28 | 510 次浏览 | 分享到:


  “女儿10岁了,还要我每天陪着她睡觉,否则就害怕得连眼睛都不敢闭上”、“哪怕学校只布置10道题,孩子也得做上3小时”……在一堂亲子讲座中,爸爸妈妈们向心理咨询专家陈露接连提问。
  今年暑假,很多父母不仅忙着带孩子在各种辅导班之间奔波,还给自己报名补课,他们很想搞明白:自己如此操心焦虑地教养孩子,怎么孩子的问题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让人头疼呢?
  
  传递焦虑的交流让孩子闭嘴
  “你要是读书还不认真,一定会自毁前程的。”讲座间隙,一位妈妈当众对儿子苦口婆心地说,因为她已忍无可忍。没想到已经上大二的儿子更加忍不住——他哭了!他说:“妈妈,如果你再这样说,我真的会变成你所担心的那种人!”原来,这儿子从小生活在妈妈的批评和唠叨声中,当他前年考入本市一所985高校后,发现自己再也没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了。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因为大多数学科成绩不及格,学校发出退学警告,而儿子仍沉迷在游戏中。
  “这样的父母,我已经接待了很多。”陈露告诉记者,这些父母的孩子出现学习障碍,但问题并不在孩子身上——正是父母的焦虑把他们变成了“问题”孩子。更糟糕的是,这些家长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问题”。他们说自己从来没有向孩子传达过焦虑的情绪,和孩子有很好的沟通习惯,每天都和孩子聊天。但他们每天究竟如何和孩子沟通呢?孩子们回答:“爸爸妈妈几乎每天回来问的就是‘今天在学校怎么样’、‘考试怎么样’、‘作业做完了吗’、‘老师怎么样’……”
  在陈露看来,这样的谈话并不能算作是有效沟通,只能算是“在警察局做笔录”。更经常发生的是,孩子还没说几句,父母就在思考孩子刚才的话里有哪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必须“提醒”一下。“这种交流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教养焦虑,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学习上,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这样的‘交流’只会让孩子选择闭嘴。”
  
  焦虑家长让孩子由“好”变“坏”
  家长对“完美”孩子的追求,更是让人难以忍受。讲座中,不断有妈妈问“我女儿学习倒不需要操心,可怎么能让她更外向一点呢?我已经和她谈了好几次,总是没效果。”老师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后,客观地告诉这位母亲:“人总有内向和外向,你的孩子没有问题。”可这位妈妈还是焦虑:“现代社会的竞争不完全是学习成绩竞争,性格和情商很重要,孩子这样怎么行!”
  “这就是我们的家长。孩子成绩不好时,会焦虑孩子的智商和学习能力是否有问题;孩子学习成绩好了,又要担心孩子的情商不高、不够外向、性格不好。”陈露发现,家长们都有一个坏习惯,就是会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缺点,甚至放大缺点。
  相关调查也发现,有95%以上的父母最关注的,不是孩子的优点。也就是说,如果孩子身上有85%的优点,只有15%的缺点,绝大部分家长们最关注的恰恰是那15%的缺点。
  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的15%的缺点在家长们的强化下固定下来。有专家说,“正是家长才有本领把‘好’孩子变成‘坏’孩子。”调查还发现了更为糟糕的现象:当家长在斥责孩子时,只有三分之一的情况是因为孩子身上出了问题;另有三分之一源于家长的配偶问题,比如抱怨配偶平时对孩子不负责等;还有三分之一则完全是家长由于生活、工作的压力宣泄情绪。
  
  父母需要学会自察
  专家认为,家长最需要的是时常自我觉察,看看自己在批评孩子的时候,究竟是就事论事的批评,还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他们建议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应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事实,而不是单纯的情绪发泄,或者用否定、指责的口吻,及负面的词语来教育孩子。表达感受以“我”开头比较好,比如“我很生气”、“我很担心”,而不是充满了指责的“你怎么这样”、“你干吗要这样”之类。
  在2岁以前,家长应该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孩子只有建立了安全感,才会完成和母亲的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充满了对未知探索的勇气和学习的兴趣。在3岁到6岁,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开始学习情绪管理,并对自己的性别有了初步的认同。到了小学阶段,家长应该逐步放手——感情上保持亲近,生活上减少照顾,而学习上的帮助,尽可能地不给。孩子在12岁到15岁之间,父母的任务是培养和建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自信和能力),让孩子能够明白、接受和欣赏自己,同时赢得别人的认可。
  这就是孩子的成长规律——心理学家早就发现,如果孩子在2岁以前没有建立起安全感,那么等3到6岁时会出现焦虑等问题;如果这段时间也没有能建立起安全感,那么到了青春期,孩子所有的问题又会重新来过。甚至很多成年人的情感和工作上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