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隐秘心迹你穿越了吗?
——智慧家长沙龙课程回顾
文|闾婧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每到周三,就开始期待胡斌老师的《智慧家长沙龙》课程,他的授课从不给人压迫感,总以轻松愉快的调子,生动诙谐的语言,提问式的互动,使我们渐悟,深受启发。与其说上课,不如说是一场如沐春风的座谈。
他说,育儿是世上第二大难的工作,说的时候却是笑意盈盈,他说,当好爸妈注定是困难重重的,我们不能避免烦恼,但可以做到减少一些痛苦。当在座的一位妈妈,焦虑自己总改不了对待孩子的习惯态度时,胡老师总是耐心聆听,不断鼓励,好像我们是同一战壕里愁眉苦脸的兵,而他是临危不乱,永远谈笑风生的指导员。
原来育儿没有标准答案
由于太想带好孩子,我看了很多育儿书,遇到困难时喜欢上网搜索标准答案,生怕万一做错了,给孩子带来伤害。胡斌老师说,其实育儿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有时方法是好的,但不适合这个孩子。有时,这个方法只在一段时间有效,用多了就失灵。的确,我的儿子暖暖在1岁会走路以后就疯狂的爱上了捡烟头,我一方面不愿打消他探索的积极性,一方面又担心他一直捡下去会影响身体健康,于是下不定决心要不要阻止,就去询问育儿专家,专家严肃的说,不能捡应该阻止他,否则会养成习惯。后来因为操作困难,我没强硬阻止他,只是告知他这个东西不好,要捡就捡个够吧,后来我发现,他的“烟瘾”慢慢就戒了,如今2岁以后再也没捡过烟头。可见,方法可以灵活运用,做母亲的对于育儿法筛选的直觉比任何专家都准。
对孩子的不满,源于对自身的焦虑
胡斌老师让我们每一位家长说说自己不满意孩子的地方。有一位父亲说,不满意孩子的内向和倔犟不听话。老师问:你小时候听话吗?父亲表示,小时候很听话。老师问:“那么你觉得儿子应该像你才对是吧?”父亲点点头。老师又问:“你觉得你的性格内向吗?”父亲说:“是啊,儿子性格像我。”老师说:“那么你觉得孩子性格应该不像你才好,是吗?”那位父亲似乎发现了这其中的矛盾处,不好意思的笑了。是啊,我们对孩子的评判是出于自己的人生经验,担忧着我们身上的特点被孩子继承了就会吃同样的亏,却忽略了基本逻辑。过多的焦虑其实跟孩子毫无关系,那时我们对自己的不满,孩子不应该像谁,他应该成为他自己。
孩子不听话背后的潜台词
听话的孩子都是相似的,不听话的孩子各有各的“熊”。胡斌老师告诉我们,熊孩子的行为各式各样,但潜台词不过几种,对于12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有这四种:获得注意、争取权利、报复,自暴自弃。细想下,果然如此,如果能够解读熊孩子的行为目的,也就可以见招拆招了。
如果孩子的行为表现让家长感到很担扰、苦恼和厌烦,那么他的目的可能是获得注意力。
拆招:好的行为给予强烈关注鼓励,不好的就直接忽视,不予关注,以免强化。
如果孩子的行为表现让家长感到没面子、权威受到威胁,那么他的目的可能是争取权利。
拆招:先控制怒气,退出斗争,让孩子个人去承受不良行为的后果,而后再找机会从旁支持、协助,提供意见与建议来争取孩子的合作。
如果孩子的行为表现让家长感到痛心、伤心,那么他的目的可能是报复。拆招:不过分伤心,不以牙还牙,要保持冷静、善意与耐心,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后,再重新建立亲子关系。
如果孩子的行为表现让家长感到失望、放弃,束手无策,那么他的目的可能是自暴自弃。
拆招:停止所有批评,要注意孩子的能力和长处,对孩子的每一分努力改进,给予鼓励,即使是我们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进步,也不可轻视。上完课,第二天我就遭遇了暖为了争取权利向我发起的挑战。在外面玩耍到了饭点不肯回家,磨磨蹭蹭,我赌气不管他自己往前走,他站着不动看着我。当我实在无奈的返回,走向他时,他竟露出一丝胜利的微笑,我想,这个2岁的孩子曾经多么听话多么乖啊,。如今也开始如此“狡诈”了,要控制好情绪,争取他的合作,真是高境界的修炼。
好关系胜于好道理
胡斌老师问我们,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什么? 我们都答不上来。他说,是优质的亲密关系。为什么有的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孩子,尽管父母说的句句在理他不听,爷爷奶奶一声令下他就去做了呢,源于这份关系亲疏。情感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让我想到,在对待孩子时,尽管有些事情应该那样做,但如果会伤害到亲子关系,还是关系第一。就像那句话: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讲的是爱。
几次课程下来,我发现胡斌老师给予我们的,的确不是标准答案。更多的是他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带给我们的启发和反思。这可能是一堂课下来,我们的笔记不多,但收获很多的原因吧。
购买人 | 会员级别 | 数量 | 属性 | 购买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