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用父母的钱买房对你来说会不会有道德负担?为什么?
回答:
我是于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
题主在问题中特意提到了“道德”负担,而不是问“用父母的钱买房会不会有负担?”由此可见,在题主的内心中无意识地将“用父母的钱买房”与“道德”建立了某种链接。
道德是什么呢?那就是做人做事应该遵循的规则和标准,道德代表了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它是通过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的教育逐渐根植到每个人的意识形态中的。也因此,道德这根准绳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是有衡量的标准的,但对于每个人来说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会有着个各自不同的评判标准。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人格结构模型,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一、本我
人刚出生的时候就具备的本能,就是本我。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只关心如何满足个人需要,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属于人格结构的生物成分。
二、自我
在生命的初期,随着婴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格结构的第二部分---自我,开始发展起来。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本我与环境的关系,以符合现实的方式来满足和调控本我的需求,属于人格结构的心理成分。
三、超我
随着儿童逐渐发展出社会化,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
超我代表社会的规范与价值观,很大程度上依赖养育者的影响,对个体行为的好坏与善恶有着道德规范的限制。通过抑制本我的冲动,说服自我以合乎道德方式来取代现实的目标,属于人格结构的社会成分。
当我们的行为违反了超我的价值观时,就会产生道德性焦虑,引起内疚感。即题主所说的“道德负担”。

回到“买房”这个问题上来。拥有自己的住房,意味着什么呢?婚姻、家庭、安全感…..这一切都是驱使我们为生活而奔忙的生存欲望。
那么,如何实现呢?通常人们会考虑符合现实的方式,不去抢房,而是买房。这里只能用通常二字,因为关于抢夺房产的案例比比皆是,虚弱的现实有时候在本我的力量面前会变得不堪一击。
可是,高昂的房价实在力所不能及,怎么办呢?人们只能在现实与超我允许的范围内谋求最佳的解决方式了。
前面已经提到,超我的评判标准对每个人来说因成长环境的不同而各自不同。“用父母的钱买房”,是否会引起内疚感,关键在于当事人超我的价值观。有的人会有内疚感,有的人不会。内疚感会驱使我们寻求更为折中的方式,或是采用其他的方式进行补偿。
网上关于35岁以下年轻人买房的讨论给出了一个大多数人的现实选择,那就是借父母的钱首付,自己挣钱还房贷,慢慢地还借父母的钱。从中也能够看到,在严酷的生活压力下,我们依旧在努力维系着家的温暖,以及自我担当与责任的价值观。

作者简介
于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上海市心理学会会员
咨询领域:情绪困扰、人际交往、职场压力、个人成长、儿童青少年成长困惑等。善于通过聆听、叙事等互动模式,协助来访者探索自己的内心,发掘自身的资源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