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零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更健康吗?为什么?
随着社会文明提高,思想开放程度加深,“棍棒底下出孝子”不再是社会的主流文化。80后到00后一代多为独生子女,4个老人2个大人共同呵护一个宝贝疙瘩,即使孩子犯了一些错误,家长刚想训诫孩子就被老人护下了,还子在零暴力的环境下长大,这样孩子会更健康吗?

经常打孩子不好,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一点言语和肢体的惩罚都没有,对孩子的成长同样也是不利的,会使得孩子做事会没有边界。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曾提出过一个概念,在孩子进入肛欲期(1岁—2岁)时应由父亲角色对其施以权威,让其了解规则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如果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再和其制定规则,由于过了最佳发展期其效果甚微,有时还会起到反作用。

案例一:在湖南发生了一起恶性杀人事件,2018年12月2日晚餐后,小学生吴某康在家吸烟不料被母亲发现,一时生气于是拿着皮带抽打儿子,结果儿子不但不悔改还去厨房拿刀行凶,最后母亲被砍了20余刀,躺在了血泊中痛苦的死去,中间有着搏斗的迹象,母亲的双手均被砍断,头皮也被刮了下来,浑身上下布满鲜血。
案例二:2019年4月17日晚间十点左右,上海卢浦大桥上,一辆白色轿车打双闪突然停在车流之中,一女子下车,向后排说了些什么,随即上车,5秒钟后一男孩突然跑下车后迅速跳桥,紧跟着的女子因没能抓住他坐地痛哭。
案例一中,父亲长期在外打工,孩子小时候没有得到“规则教育”,当母亲因为孩子做错事责罚他时,亢奋的情绪和缺失的规则意识让孩子如脱缰的野马,任意践踏生命,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案例二中的孩子养尊处优,从小到大没吃过亏,本以为在外面受到欺负时可以得到母亲的帮助,却等来了母亲的一顿数落(言语暴力),情绪和无边界意识让他头脑发热,他要毁掉母亲最爱的人(自己)来惩罚母亲。

可见对孩子的“教育”(暴力)是必要的,而且越早介入越好。这是在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孩子在做事做人上有边界,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使用责罚上要注意方法和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