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界龙老师深耕 沟通心理学 与 NLP(神经语言程序学)领域多年,擅长将复杂的心理理论转化为 “一看就懂、一用就会” 的实用方法。
讲座前,他特意针对超大城市居民的沟通痛点 ,“职场协作分歧、亲密关系冷战、亲子代际矛盾 ” 调整内容案例,从 “为什么沟通总失效” 到 “如何精准匹配对方感官模式”,每一个知识点都紧扣生活场景。
“很多人把沟通当成‘说话技巧’,其实它是‘读懂人的艺术’。” 车老师开场一句话戳中核心。他结合 20 余年咨询经验,用 “夫妻因‘你该懂我’吵架” “父母用老经验教育孩子被抗拒” 等真实案例,让在场观众频频点头:“这说的就是我家的事!”
车界龙老师从 “沟通的底层逻辑” 切入,结合 “感官系统理论” 与 “NLP 实战技巧”,拆解了普通人最容易踩的沟通误区,更给出了可直接落地的方法:
“为什么你掏心掏肺说半天,对方却毫无反应?” 车老师抛出问题。
用 “认知区间理论” 解答:每个人的价值观、经验、认知都不同,你认为的 “常识”,对别人可能是 “盲区”。
尤其是亲密关系中,“我不说你也该知道” 的思维,正是矛盾的根源。
恋爱时,双方高度关注,能捕捉细微情绪;婚姻中,重心转移后,若不主动沟通,“关注断层” 就会变成 “理解鸿沟”。
关键技巧!沟通效果不看 “你说了什么”,而看 “对方反馈了什么”。比如跟伴侣说 “今天很累”,不要等对方 “猜”,可以补一句 “想你陪我坐会儿,不用说话”,直接给出 “需求信号”。
感官差异!
为什么 “对牛弹琴”?因为没找对 “频道”
“有人喜欢‘看画面’,有人习惯‘听细节’,有人在意‘靠感觉’—— 这就是感官类型的差异。” 车老师详解了三种核心感官类型的特征,让在场观众瞬间 “对号入座”:
• 视觉型:说话快、爱抓重点,喜欢 “你看”“想象一下” 等词汇,对图表、色彩敏感;
• 听觉型:注重逻辑、爱重复细节,常用 “你听”“我跟你说”,对声音节奏、用词准确要求高;
• 感觉型:语速慢、重感受,爱问 “你觉得怎么样”,在意安全感、被关怀的体验。
他举了个经典案例:妈妈能听懂幼儿 “模糊的表达”,不是 “天生懂”,而是全神贯注匹配孩子的感官模式;反之,“对牛弹琴” 的问题,就在于 “用视觉语言跟听觉型的人沟通”,频道完全错位。
“不用问,看眼睛就知道对方是哪种感官类型!” 车老师现场演示了 “眼球转动观察法”,实用又神奇:
• 右利手者:
1.左上(视回):回忆图像资料,如询问"外滩哪个场景记忆犹新"时眼球会朝此⽅向
2.右上(视创):创造未来图像,如思考"今年有什么⽬标"时眼球会朝此⽅向
3.左下(听⾃):内⼼对话/⾃⾔⾃语,如被问"你觉得我好看吗"时会出现短暂此⽅向
4.右下(感):触觉/情感体验,如描述"脚踩地毯的感觉"时会转向此⽅向
• 左利手者:
1.视觉区域仍在上⽅,但左右⽅向相反
2.创造功能在左侧,回忆功能在右侧
3.听觉和感觉区域的下⽅分布保持不变
•观察技巧:
1.第⼀个转动⽅向显示最惯⽤的内感官
2.最后⼀个⽅向显示信息存储的内感官
“第一个眼球转动方向最关键!” 车老师现场邀请观众互动,有人被问 “最喜欢的歌旋律” 时,眼球自动左右移动 —— 正是听觉型的典型反应,引得全场惊叹 “太准了”。
知道了对方的感官类型,怎么沟通才高效?车老师给出了 “精准匹配方案”:
• 对视觉型:说话快、抓重点,配合手势和图表,比如激励孩子时,描述 “大学校园里你坐在湖边看书” 的画面,比说 “要努力考大学” 更有效;
• 对听觉型:耐心听、多回应 “嗯嗯”“我明白”,说话抑扬顿挫有逻辑,比如跟听觉型伴侣分享事,按 “第一、第二、第三” 的顺序说,他更容易听进去;
• 对感觉型:语速慢、多问感受,让他 “触摸体验”,比如推销衣服时,说 “这面料贴身穿很软”,并让他亲手摸,比只说 “质量好” 更打动他。
亲子沟通!
别用 “20 年前的经验” 教现在的孩子
“父母常说‘我当年就是这么过来的’,但现在的社会环境早变了!”
车老师点出亲子沟通的核心问题:把 “经验灌输” 当沟通,本质是单向命令。比如父母逼孩子 “考公务员才稳定”,却没问孩子 “你喜欢什么”,结果只会让孩子抗拒、逃避。
解决方法!先 “听” 再 “说”—— 用听觉型的耐心听孩子讲 “游戏怎么玩”“同学趣事”,再用视觉型的方式跟他聊未来,最后用感觉型的关怀说 “不管你选什么,爸妈都支持你”,让孩子感受到 “被理解” 而非 “被控制”。
讲座最后,车老师简要介绍了 NLP 简快疗法在沟通中的应用。
面对因沟通不当留下的心理创伤(如被伴侣指责后不敢说话、被父母否定后自卑),无需反复回忆 “受伤细节”,而是从 “当下状态” 入手,通过 “感官平衡训练” 重建自信。
比如,视觉型的人多做 “细节观察练习”,感觉型的人多做 “身体触觉觉察”,逐步找回沟通的勇气。
互动环节,观众的提问句句 “扎心”,车老师的解答却让人豁然开朗!
有妈妈问:“我是视觉型,说话快,孩子是感觉型,总说‘你别催我’,怎么办?”
车老师笑着说:“你试着把语速放慢一半,跟孩子说话时加一句‘你觉得这样安排怎么样’—— 先匹配他的感官节奏,再谈事情,他就不会觉得你在催了。”
有职场人问:“跟听觉型的领导汇报工作,总被说‘没逻辑’,怎么改?”
“下次汇报前,先列‘1、2、3’的提纲,开口先说‘今天汇报三点内容’,中间多问‘您听着有没有需要补充的’,领导会觉得你很专业。”
车老师的建议具体又实用!
“沟通不是学一次就会的,需要练习和调整。”
讲座结尾,车老师邀请观众加入华大心理读书会 —— 在这里,老师会带大家逐页拆解沟通心理学书籍,从 “感官理论” 到 “实战案例”,把每个知识点练透,让 “懂人、会说” 变成本能。
如果你也有 “沟通难” 的困扰,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得帮助。
主办单位:
上海市普陀区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
普陀区心理咨询师协会
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线下地址:
上海普陀区中山北路 3553 号伸大厦 22 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