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关于我们
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伴你走向幸福的明天!
切换旧版
About Us
早9:00-晚9:00 全年无休
用爱心点燃爱心,为心灵播种希望
网站首页
心理咨询
心理培训
咨询师课程
心理学课程
企业EAP
EAP产品
心理公益
心理公益服务中心简介
心理咨询热线员招募
公益活动
成功案例
全部案例
经典视频案例
心理资讯
心理问答
心理短视频
心理百科
心理图库
关于我们
大事记
荣誉资质
合作伙伴
合作媒体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环境相册
教室出租
高考临近,我的“强迫”越来越严重
发布时间: 1970-01-01 08:33
春末的阳光映照在大门上,匆忙中两个女子走了进来:年长的沉稳精干而警惕,年轻的焦虑不安而慌闪。知道是我的来访者后,我把她们引进了咨询室。
根据预约电话的叙述,知道是年轻人小燕即将进入高考的冲刺赛程,但碰到了令人头痛的问题,是为解高考解燃眉之急而来。虽然咨询师心理有了一些准备,但还是被小燕开口后的滔滔不绝而震动,不得不高度消耗地紧随和聆听。
商品信息
作者: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咨询师 楼明明
春末的阳光映照在大门上,匆忙中两个女子走了进来:年长的沉稳精干而警惕,年轻的焦虑不安而慌闪。知道是我的来访者后,我把她们引进了咨询室。
根据预约电话的叙述,知道是年轻人小燕即将进入高考的冲刺赛程,但碰到了令人头痛的问题,是为解高考解燃眉之急而来。虽然咨询师心理有了一些准备,但还是被小燕开口后的滔滔不绝而震动,不得不高度消耗地紧随和聆听。
小燕:
我不知怎么地,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突然想起某道题目,而一定要去拿出来做一遍,有点强迫。有时是拿出本子把它记下来,害怕自己会忘掉,记下来是为以后可以拿出来做。自己的感觉是:不是很必要,但一定得这样去做。手机没电了,会频繁去看,实际要回去才能充电。这种现象,高一、高二都有,高三加重了,觉得这样对自己挺影响(干扰)的。考试时,卷子发下来,我会突然看向另一道题,而不是去从头看卷子;进入考试做题后又会离开,即做第一题时,就会想到那道突然去看的题。英语、化学好一些,数学就特别的会有高低悬殊的情况出现,有时会考得不错,有时会得分很低。实际我自己知道,我考中等的题是没问题的,太难的我也不去想得分的事。语文、英语不需要怎么学,就能考好,特别英语,就好像那么容易考。语文也有过跑题,中考时头脑紧张,审题出问题,跑题是因为脑子转不过来了。总的,英语、语文和化学的学习较稳定,数学成绩高低就太离谱了。还有,考雅思口语时,快速反应时脑子会“僵”着,出不来东西。
妈妈:
(妈妈说话时和第一感觉同进门时类同,显得沉稳,理性,但又有些与她自己不知的警觉和审查相伴)
她小时候胆子小,我们亲戚不在上海,外界接触不太多。我是家里老大,她爸爸是老小。我们在国外生活了一段时间(小燕1岁多出国,出去时间大概4-5年,而且转了几个国家),以小家庭为主,在沪时我原来有不错的工作,一到国外,就做全职太太,我和她爸爸都有压力。爸爸以工作为主,搞科研嘛,他很专注。而我就在家做全职太太,唯一倾诉对象只有他,他那么专注于工作,无暇聊天,当时家庭面临的冲击是蛮大的,相互抱怨和脾气也是难免的。但我有时会招呼邻里的孩子,让小燕和他们一起玩。爸爸的自我要求高,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一件事情认为重要,就一定要去完成它的,工作上很投入,顾不上我们。所以,是不是基因遗传因素,小燕也难改追求完美东西的那种基因,专注读书,以往她是不要我们操心的。
追溯到的东西
初中,看过一个纪录片,也算不上吓人,小燕认为是考古掘墓的、是没有害怕的画面和标明审查级别的一个片子。她说,我会反复想,好像过不去,但片子真的没什么可害怕的画面,里面也没有什么东西的,就是感觉模模糊糊的,看不清的画面,当时特别害怕。以后,会不断有这样的感觉出现,模模糊糊的,看不清什么的。
和妈妈的交流多,没有阻隔,和爸爸不大讲话的。爸爸脾气比较利害些,一般不说什么,发起火来会较大。小燕认为,爸爸和我想法不太一样,说不上什么,我关注的,和他关注的不一样。我都和同学交流,就是别的班的同学,我也会聊的。
在外婆家呆过4-5年。小燕说,外婆蛮严厉的,比如洗手水没擦干,水掉地上了,她会说我的。母亲证实外婆管得蛮严的,在她做女儿时要求高,所以,一旦自己做母亲了,反而不像外婆那么管小燕的。
小燕小学有过心脏不好,心电图查不出原因;吊盐水会害怕,护士态度也不好,她害怕就想逃避。那时,有害怕躲避到到想吐的感觉。还经常喉咙发炎,要去看病;另外,骨折过一次。妈妈和小燕交叉着比较流畅地谈出这些内容。讲得快了,小燕冒出一句,反正未知的,我都特别害怕!
【分析和探寻】
小燕和妈妈的叙说,让我们看到了小燕目前的痛苦,眼看要高考了,竟会有这样“可怕”的“强迫”(小燕自己下的定义,咨询师不赞成这种“随意贴”)来干扰影响她的学习。要解开小燕的心头之锁——“僵化”了的思维和对“未知”的恐慌,还要从“恐慌”的积累开始。
1岁半的生命迁徙,本来就是一种冒险,一个稚嫩的生命,听到和看到的极大改变不说,她的家的安全度也降低了。最该呵护她的妈妈,此时的自己,也出了状况,全职工作者,成了全职妈妈,就家庭收入的担忧不去说的话,夫妻间的交流被生存问题压榨得没有了空间。她用了一个很准确的表达:“唯一可以倾诉的……”,也得不到倾诉。而且,从她现在回国后的职业能力来看,她也非俗流之辈,那么她在那陌生的国度,做着全职妈妈的滋味是什么?内在积郁的东西,或两口子偶尔爆发的东西,都洒在这个家里了。小燕的生命环境从大到小,这时候都是极不安全的,她弱小心理承受的东西,我们能看到的就是妈妈说的,“她从小胆小”,胆小,意味着有她面临危险,她有害怕的东西存在。
尼采说过:“生命僵化之处,必有规则堆积”。“胆小”的小燕在“感知——动作”阶段(皮亚杰的理论)积蓄的是这种躲避“不安全”的感知能力,在后续的生命中,又不断有新的“害怕”出现。刚刚适应了国外的环境,小学又回国读书了,带养时间多的人从妈妈变成了外婆。外婆是较严厉的管教,而妈妈自述是“不管”的养育方式,两种模式的交换,谁会提前给了小燕以解释和帮助呢?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她“心脏不好”了,而“心电图查不出原因”。生理检测无病,心理原因就不言而喻了——长期对不安全环境的心理应激,会损害健康。她以“病”的方式企图躲避,但躲避中又有新的刺激。比如,她害怕打针,医生很凶,她又恐惧医生,她躲避,再躲避,最后神经高度紧张到“要呕吐”(妈妈的叙述)的地步。这些是不是就是她说的“未知”?她的生命能量都在这种一次一次同自我“未知”的抗衡中严重损失。更可怕的是,一次次“未知”,就是一次次强化,她的条件反射系统,就这样被驯化了,使得她对现实的敏感程度远远超过其他个体,成了一个对环境、事件充满应激了的个体,长期应激,焦虑泛化。即使是一部自己明知道没什么害怕的片子,也会弄得她神情恍惚,知觉解离地不断去回复那些别人早已忘了或离开的东西。
对于脆弱的人,压力会显出更大的威力。高考本来就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在我国),那么随着高考的临近,小燕告诉我们“这种现象,高一、高二都有,高三加重了”,她的应激达到了她自我所不能平衡的状态,她的体能消耗几近极限。为什么在数学上尤其显现严重呢?小燕在英语上,有1岁半出国的耳濡目染;在语文上,妈妈是会和能动笔的人,因为和妈妈的交流是较为畅通的;数学,没辙了,相对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出问题了,我们了解到,几何,特别是立体几何,她高度害怕。她所谓的“未知”,实际就是能力不济。小时候,家里不安全,是她能力不济,外婆严厉不好交流,爸爸严肃没有话题,人际的长辈关系比较难建立,都是她自我能力不济的表现。对未知的恐惧,是人类的本能之所在,脆弱的小燕,胆小的小燕,在无数恐惧中挣扎了多时,在她初始需要帮助的时候,她还没有学会表达,她的躯体恐慌妈妈无暇感知和顾及;在她长大过程中,她也没有挣脱窠臼,生命体征一次次作出表达,但都没有获得想要的响应,只能陷落在应激的泥坑里,不能自拔。即使坐在咨询室里,她的呼吸都是浅、短、急促的,生命的表征严重焦虑。咨询过程中,小燕妈妈没有关注过女儿的状态,咨询师试图让妈妈去和小燕做些肢体的接触和亲近时,小燕是极度抗拒的。真实的母女关系,在咨询室中有短暂的暴露。
【应对】
因为高考的临近和咨询的主述目标,我们只能先将症状和原因的进一步分析留待以后的咨询,而作一些近期可行的调整预案。
1、通过咨询舒缓小燕的焦虑情绪,让她放弃一些自我的“标签”,接受目前还会不断出现的“恐慌”。在“恐慌”来时,可用两种方法,一是作时间上的停留,感知一下自我在想什么了;二是做必要的记录,并给情绪打分,让可能的意识逐渐代替情绪化的“袭击”。
2、做放松训练,注意自己的呼吸状态,学习和自己的身体感觉做链接,具体训练环节作详细指导,以期降低控制恐惧、焦虑等情绪的杏仁体的活跃度。
3、对“数学”作出攻坚方案:在初试图像思维提示后,小燕有明显的觉知,并伴随自信回复的状态;应该相信,被高度紧张压抑的思维能力,女生偏狭的思维通路,可以在具体化和一定方法指导训练下,作出反弹和拓展,小燕真实的智力水平会逐渐恢复。
4、商量中,可以希望在补强数学能力的工作中,有爸爸的参与,发挥爸爸的长项,作出带教的指引。
5、帮助睡眠的环节上,妈妈有参与陪伴和安抚的愿望。在擅长饮食的保证下,提高作为妈妈的母性觉知和关怀能力,去除一些理性化的生硬和习性中的茫然,增加一些柔性的生活关爱,躯体关注,是妈妈愿意作出的一些调整。
上一个:
关于亲子关系中的“儿......
下一个:
白领,成了为钱唠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