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关于我们
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伴你走向幸福的明天!
切换旧版
About Us
早9:00-晚9:00 全年无休
用爱心点燃爱心,为心灵播种希望
关于亲子关系中的“儿童不合群”问题
    发布时间: 1970-01-01 08:33    
【概念】心理学中所讲的“不合群”是指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孤独、寂寞、胆怯、回避或懒于交际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
【症状】由于孩子三岁前通常是没有记忆的,所以孩子三岁以后,如果较长时间不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不和小朋友交往、经常独处、以及被别的小朋友孤立等等,都可以称为“不合群”。
【弊端】孩子如果总是不合群,就会因为缺乏与同伴的交往,缺乏群体感和社会感,而产生孤独、执拗、偏执、任性等不良心理,这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情感健康都是很不利的。孩子不合群,就会缺少交往的基本技能,他们的特征是:不会商量,不会谦让,不会主动争取朋友,从而直接影响交往的形成和交往能力的提高。

作者: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原华东师大心理咨询工作室)楼明明
【概念】心理学中所讲的“不合群”是指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孤独、寂寞、胆怯、回避或懒于交际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
【症状】由于孩子三岁前通常是没有记忆的,所以孩子三岁以后,如果较长时间不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不和小朋友交往、经常独处、以及被别的小朋友孤立等等,都可以称为“不合群”。
【弊端】孩子如果总是不合群,就会因为缺乏与同伴的交往,缺乏群体感和社会感,而产生孤独、执拗、偏执、任性等不良心理,这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情感健康都是很不利的。孩子不合群,就会缺少交往的基本技能,他们的特征是:不会商量,不会谦让,不会主动争取朋友,从而直接影响交往的形成和交往能力的提高。
【不合群的成因】
  1、家庭氛围不良
  比如家庭关系不和、争吵不断,或家长中有一方长期不在家,在家的一方又缺少交流方式等。这样的环境极易导致幼儿产生心理压抑。孩子渴望交往但又不敢与其他人交往,害怕遭到拒绝,长此以往极易形成自卑、孤僻、消极的内向性格。
  2.养育方式不正确
  不良的养育方式包括:①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幼儿“有求必应”;②唯我独尊,总认为“只有”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形成了幼儿自我评价正确性的缺失;③随意训斥、打骂幼儿,给幼儿的带来自卑的阴影;④有些是隔代领养的老人先天语言功能差,长期形成“无声”环境,孩子“习惯”于冷清,如此等等。
  3.环境单一,观念封闭
部分家长观念封闭,只要孩子学习,不自觉地设置了孩子和外界的交往障碍;因为偶尔的事件,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防止孩子被同龄伙伴“欺负”,就禁止孩子与其他伙伴交往,导致孩子交往的机会被剥夺。
4、不恰当的干涉和否定
对孩子的言行,多有干涉和否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和不自信。家长自我没有统一的行为方式和说教能力,造成孩子视听混淆,没有主心骨。
【案例列举】
除了上述带普遍性的现象和观点外,就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带来孩子“不合群”的困惑,可以举些例子来加以呈现。
例1,“苹果”同学,其父母是跨地域婚姻,在家,父母亲一个宁波话,呱呱呱,一个山东话,嗡嗡嗡;“苹果”,从小不适应这种环境。听父母讲话,她就以为他们在吵架,母亲偏溺爱孩子些,父亲粗线条些。长期害怕和不适应,使得她在家,只和母亲交流,在外离群索居,不能融入集体,情感偏抑郁。到高一,学习和高考压力,使病症加重不得不就诊。通过咨询师心理咨询,才明了了这种“吵架”带给她的伤害。也即家庭环境长期嘈杂,交往模式单一,生活内容偏狭,父母观察留意不细致,无形中带给孩子情感发育不完善,孤独,封闭,不知所措的状态,这是可以让我们借鉴的一个例子。家长如不明孩子“不合群”原因,可以借助一些**人事,弄清楚原味委,并找到改善方式。
例2,“香蕉”同学,是一个小学生,为生计奔波的父母,没有太多时间管他。当老师多次反应他学习不好,受同学欺负,经常孤孤单单时,家长也急了。于是,找到**咨询师,寻求帮助。从咨询过程中了解到,孩子因为早产,先天体弱;进学校后,所有反应相对滞后,被同学嘲笑;在学习上,并不是智力问题,而是某个学习环节卡住思维,不敢问,也没人能给予及时发现,给予帮助;家里的父亲偏儿童态,也经常不注意,在开玩笑时嘲笑他,占他的上风。所有这些,造成了孩子的弱势特征,孤僻,胆小,且离群。这一例子告诉我们,先天和后天原因,都有可能造成孩子的“不合群”。针对“不合群”的表象,一定要引起社会、家长和教师的高度重视,要从科学和经验上获得更好的、针对不同个体的“不合群”的解决办法。
例3,“芒果”同学,是一个在新加坡出生的孩子,5岁回国上幼儿园时,和她在国外完全两个样。在国外,她喜欢和小朋友玩,不怕上幼儿园。但在国内,她入园就哭,拉住妈妈的手,不愿妈妈离开。在幼儿园,她也不愿和小朋友交往,胆怯而害怕,“独立”而不合群。这种因地域迁徙,水土不服的“不合群”孩子,在目前也有不少。有海归人群子女,外来白领子女,有打工人群子女等。针对这部分孩子,他们是一个特殊的“不合群”群体,在问题开端时,社会、家长和学校,都要给予关注,了解,发现,疏导,引领,照顾。只要及时介入,方法合适,工作到位,是会有积极快速效果的。
【解决不合群的对策】
对于孩子的“不合群”,学校和家长应及时和适当地采取措施,引导孩子走出心理误区,帮助孩子打开心门,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1.借助阅读。购买一些培养孩子社会性品质的书,借助书中人物的成功“案例”激发孩子的交往兴趣。
2.改善生活状态。在生活上要早入手,早引导,让孩子尽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摆脱对家长的依赖。
3.培养语言技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家长要多和孩子交流,专注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在交往的基本技能上,及早开发孩子的语言功能,不仅利于孩子的交往能力的开发,也有利于孩子脑功能的开发。
4、增加孩子的模拟功能。孩子具有从众和喜爱模仿的心理,利用模仿和演绎,让孩子提高和外界接触的兴趣和功能,让孩子在情境嬉戏中学会交往。
5、运用吸引力法则。培养孩子一些天赋,如做模型、折纸、剪纸、朗诵、童谣、歌曲、弹奏乐器等,增强他们在“孩子群”中的吸引力。
6、学习做小主人。多有些家庭聚会,让孩子在家待客,倒茶水,迎客人,习惯自我交往角色的进入和定位。带孩子走亲戚,通过作客,提高孩子交往能力。
7.联络老师。请老师在游戏时多给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孩子当众讲话的能力。请老师多给些鼓励、表扬,提高其在小朋友中的地位。
8、允许孩子玩耍。一定要让孩子多运动,多玩耍,甚至是混龄孩子的交往,也是需要的。这样能增加孩子的能量和灵活性,增加孩子的“阅历”和交往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