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关于我们
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伴你走向幸福的明天!
切换旧版
About Us
早9:00-晚9:00 全年无休
用爱心点燃爱心,为心灵播种希望

问答信箱|家暴是心理疾病吗?为什么他总忍不住打我?

来源: | 作者:华大心理 | 发布时间: 2018-09-09 | 916 次浏览 | 分享到:
本期问题
家暴是心理疾病吗?为什么他总忍不住打我?

咨询师 刘昭 回答
为什么他总忍不住打我

——家暴,失控的亲密关系

2019年11月25日,仿妆博主宇芽发布了一个被暴力对待的电梯视频,视频中是难以想象的一幕:一个强壮的男子拖拽着一个倒在地上的女子,就好像在拉着一个物体一般,尽管女子拼命反抗,但毫无用处,最终还是被无力的拉走了。

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刻,我想所有人都会在心里发颤,因为不知道之后的他们会发生什么,但很显然,没有人会心存侥幸。

家暴,其实就是暴力。但单独设置这样的称呼,却意味着更多的含义。比如:相比一般的暴力,家暴要更令人恐惧和绝望。因为家庭,原本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港湾,家人也是我们最亲密的连接。但暴力的出现和持续,却会让这种安全被完全的破坏掉,也会赋予“亲密”以可怕的意义。它的恐惧在于:你无处可逃。它的绝望在于:你再也找不到一点希望。而如果一定要找到一个比喻来形容,就好似:和一个恶魔生活在一起,而你无能为力。


家暴的形成,具有两个特征

一:失控的暴力者

宇芽的前男友沱沱,就是一个失控的暴力者。在宇芽的叙述中曾有这样一次被暴力的前奏:她只是说了一句“你是不是强迫你的学生给朋友拍照片啊”,就立刻招致了一次毒打。而这次毒打是非常突然的,并且毫无控制,因为当他发现宇芽一动不动,自己都被吓了一跳。很显然,在殴打的过程里,他根本没有一点对自己的控制,更不会感受到宇芽的存在,而是正像她的形容一般:我就像一个玩具一样,被摔在了地上。

其实不单单是他,凡是家暴中的施暴方,其实都是失控的暴力者。他们在施暴时毫不留情,毫无顾忌,爱人在自己的眼里此时只是一个要被肆意发泄的对象,而完全失去了作为爱人、亲人的属性,或者更进一步理解,也许连一个需要被尊重的人都算不上,因为哪怕是一个陌生人,都不会被如此对待。

所以在施暴者这里,他是失控的。但反过来说,这正是他习惯的方式,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失控可以拿来去控制对方,而对方却因此不得不顺从时,这就变成了他对待亲密关系,唯一的方式。


二:顺从的受害者

一个家暴模式的促成,必然还会有另一方:顺从的受害者。因为若第一次家暴出现,就能得到不同的结局:比如势均力敌的对抗、保护自己斩断关系、不抱无谓的幻想戳穿伤害的本质,那么这一切都会在最初就化为无形。

但这样去理解,显然太理想化了。因为不是所有的情感都可以立刻被剥离,也不是所有的关系都那么容易被斩断。并且从精神动力学的角度去看待受害者,她们在关系中展现出的脆弱和无力,恰恰对应了在原生家庭里,她们是一个没有被好好照顾到的孩子。

所以当这样的事情发生后,我们常常会发现,她们是没有后援的,或者她们也根本不会将这些告诉家人,仿佛在一个被伤害、极度恐惧的状态下,她们与自己最应该得到的帮助是隔离的。这当然有被施暴者胁迫的部分,但若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就清晰的得到自我保护意识,能够将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划分清楚,对于情感和伤害有着明确的辨识,那么显然,她们都不会让自己处在如此的境地里。

而这一点,我们从暴力者的胁迫也可以窥见一二。因为在他们的胁迫中,很容易包括这样的部分:你如果怎样,我就对你的家人不利。可是想想看,作为父母,那原本应该是能够保护孩子的人,却反过来成为孩子被掣肘之处。这是否意味着在孩子的心里,父母是更加脆弱和无力的?


● 比起施暴者,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受害者。因为让一个人学会保护自己,显然能杜绝更多暴力事件的发生。或者反过来说,杜绝暴力是全社会的责任,可从内心去斩断一段不健康、危险的关系,却一定是我们每个人对于自我的坚定保护。


请关爱自己,远离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