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见不得别人好的那类人,是不是成长环境自卑造成长大后的心理扭曲?
在放学路上,有一个衣服破旧的孩子,与一对接送孩子回家的母子偶遇,远远地就看见那个孩子低着头恶狠狠地盯着有母亲陪伴的孩子,在他们并肩穿过的时候,那个衣服破旧的孩子故意用手以自然走路挥动手臂的状态,打了有母亲陪护接送的孩子。
一样同龄的孩子,一个有母亲陪护,一个没有母亲陪护。一个衣服干净看起来照顾周全,一个衣服破旧看起来没人打理。在他们的内心是否会产生不一样的涟漪?
一定会有。

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有两方面的影响:
1. 先天性行为:比如本能性行为,是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
2. 后天学习行为: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经验等建立起来的行为。
一个孩子假如说出于本性遗传而自然攻击另一个资源丰富的孩子,那不是常理;
更应该为:一个孩子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经验建立起来嫉妒另一个孩子的行为。
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学习是简单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他曾说过:给我一打婴儿,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任何我想要的人。他通过将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的基础,他认为学习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除了人的遗传,其他的行为都是通过(S-R)刺激-反应的联结而形成的。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既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通过学习消除。
也就是说,总是见不得别人好的那类人,可能是因为成长环境中的因素而导致不良行为和不健康的心理。通过环境中的刺激产生,学习获得。

当个体面临挫折和冲突的紧张环境时,为了摆脱烦恼,而不自觉地产生一套以恢复心理平衡和稳定的适应方式,那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它存在正向意义和负向意义。
“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就是一种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当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因自己的能力而不够时,就加以贬低和打击。
比如:自己的体育不够好的人,看见同学的体育好,就会说对方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看见别人成家立业,而自己什么都没有,一旦看到别人有一点不好,就会说:“我早就猜到了,他这种人......”

总是见不得别人好的那类人,可能从内心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会用防御机制去满足自己的心理。他们可能从心里觉得:你看他倒霉了,活该,他终于不如我了。而一旦别人成功,会从心里觉得:他一定是走了歪门邪道,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才有了今天。酸葡萄心理到处显现。
我是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萤火虫老师,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