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 2 点,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开场。楼明明老师首先介绍了现代关于“疾病”的观点,通过一个名为《毛病》的视频作品,表现了现代人的疾病恐惧。楼老师解析了现代“疾病”观点下我们对于“疾病”的焦虑来源。
“当‘心病’遇上‘身痛’,从来不是单向影响。” 楼老师通过临床案例拆解 “身心病” 与 “心身病” 的区别:前者是心理因素主导的躯体疾病,后者是躯体疾病引发的心理问题,但二者本质上是 “心理 - 生理” 双向联动的结果。现场听众纷纷点头,不少人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 —— 原来失眠背后可能藏着未被察觉的焦虑,反复胃痛或许与长期压力密切相关。
在 “压力传导机制” 环节,楼老师用 “神经内分泌 - 免疫系统” 的联动模型,直观展示了情绪如何一步步 “侵蚀” 身体防线:从肾上腺素飙升到皮质醇紊乱,从免疫力下降到躯体症状显现,每一个环节都与日常情绪管理息息相关。台下一位职场人感慨:“终于明白为什么加班久了会过敏,这不是‘矫情’,是身体在求救啊!”
“别再用‘生病 vs 健康’的非黑即白来定义自己。” 楼老师提出的 “健康 - 亚健康 - 疾病” 动态连续体概念,颠覆了许多人的固有认知。她结合 “病” 字的汉字构造(“疒” 旁与 “丙” 的意象),解读语言符号对疾病认知的暗示作用:“我们总说‘我病了’,却很少想‘我离健康还差一点调整’—— 换个视角,或许就掌握了主动权。”
生物(Biological)- 心理(Psychological)- 社会(Social)的 BPS 模式,是本次讲座的 “核心工具”。楼老师用 “三扇窗” 比喻:透过 “生物窗” 看到基因与生理基础,透过 “心理窗” 读懂情绪与认知,透过 “社会窗” 关注人际关系与环境压力。“健康从来不是孤立的,” 她强调,“预防疾病的关键,是学会在这三扇窗中找到平衡。”
讲座尾声,楼老师带领现场听众体验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自测:离婚、失业、搬家等生活事件的压力分值一算,不少人恍然大悟 “原来最近的疲惫是这些事叠加的结果”。她还分享了个性化调整建议:“当压力分超过 300 分,记得给自己按下‘暂停键’—— 运动、倾诉、正念呼吸,都是给身体‘减压’的好方法。”
“朋友很悲惨,孩子跳楼了,现在已经三年了,还是走不出来。身体很不好。现在总算比之前好一点了,我经常在帮她。我应该怎样帮她?”一位中年女性在讲座后询问楼老师。
楼老师回应这位观众:“三年了,好一点了;最好是你可以离开她一点点,相信她的自愈力,最终是一定要她自己有站立能力。还可以从社会支持系统上指点她,有这样的失独家庭的支持团体,她认为你理解不了她的,那么这些团体里的人是可以一起相互抱团取暖的。”
“孩子20多岁,国外留学回来,在上海工作。吃垃圾食品,人很胖。叫他不要吃,还要跟我发脾气,不要我管,而且很自私。我怎么办好?”一位妈妈向楼老师提问。这个问题看起来是个健康问题,但其实是亲子关系的问题。
一位职场女性问楼老师:“自悯/和自洽我感觉是一样的,是不是?”楼老师解释:自悯是自我关怀、自我同情,是临床、人格及社会心理学中新兴的研究领域, 指经历痛苦和失败事件后, 对自我的一种接纳和关怀的态度取向。
还有一位年轻女性开心地跟楼老师说:自悯,太有启发了,可以好好去用用。
作为本次讲座的承办方,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始终致力于将专业心理学知识落地生活。从 2004 年前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起步,我们已陪伴大家走过 20 余年,累计 40000 + 小时咨询服务、培养数万名心理咨询师、输出 10 万 + 字专业内容。
未来,华大心理将继续联合浦东图书馆等平台,推出更多 “接地气” 的心理科普活动 —— 从亲子关系到职场压力,从情绪管理到家庭疗愈,让心理学真正成为每个人的 “健康工具”。
关注【华大百忧解】公众号,获取更多讲座与课程信息;
如需一对一咨询,可拨打:021-62869991;
下一场干货讲座正在筹备中,
期待与你再次相遇,
共赴 “身心和谐” 之路!
主办单位:上海浦东图书馆
承办单位: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