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围绕“人我关系本质”“家庭人格结构”“自我同一性”“加强自我的策略”四大模块展开,结合真实案例与互动分析,让抽象的心理学理论变得可感、可用。
胥芳老师开篇即点明,人我关系的本质始于“我与自己的关系”——唯有清晰认知自我,才能在人际互动中保持边界。
她以“感觉自己被欺负的妻子”为例,剖析关系中的权力动态与自我定位困境,指出健康关系的核心是“在保持自我完整性的同时,建立深度连接”,避免因过度迁就或自我迷失导致关系失衡。
讲座引入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三维人格理论,强调“自我”是家庭关系中的“调节器”——其功能强弱直接影响家庭互动模式。
胥芳老师以“感觉被婆婆伤到的妻子”为典型案例,分析家庭角色固着如何挤压自我空间,提出“扩展核心自我功能”的关键:在尊重家庭规则(超我)与满足个人需求(本我)之间找到平衡,打破“被动承受”的相处模式。
“自我同一性是我们对‘我是谁’的核心感知,包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以及对自身长处与短处的清晰认知。”
胥芳老师通过两组对比案例,直观展现自我同一性的影响:
1.27岁的A先生(同性恋、工程学硕士)因明确自我定位,拥有稳定恋情与职业热情;
2.同龄的B先生(异性恋、餐馆侍者)因自我模糊,陷入“想写小说却无方向”的职业迷茫与短暂恋情循环。
她进一步指出,自我同一性的安全感贯穿人生,青少年时期发展迅速,成年后则成为职业选择、人际关系的“决策锚点”。
讲座中,胥芳老师将自尊定义为“对自己的尊敬与欣赏”,并提出“自尊调节是一场永无止境的障碍赛”——能否在失望、冷遇后找回自我,直接影响人际适应力。她通过多个案例对比不同应对模式:
1.适应性反应:50岁的D先生下岗后,支持妻子回归护士工作,自己承担育儿责任,最终在陪伴孩子与锻炼中找到新职业方向,坦言“失业让我成为更棒的人”;
2.非适应性反应:26岁的单亲妈妈E女士因粉刺回避社交,陷入“无法拥有持久恋情”的自我否定;F女士见他人戴漂亮围巾,以“不般配”贬低对方(嫉妒);G女士则因羡慕跟风买同款围巾。
此外,她还指出“自我吹捧(自大)”“自我挫败(自我贬低)”等缺乏适应性的反应,会牺牲人际关系或陷入自我内耗;而“幽默、升华、利他”则是更灵活的防御方式——如K先生为照顾病重母亲放弃法学院,转而支持弟弟求学,将遗憾转化为利他动力。
讲座最后,胥芳老师提供可落地的“加强自我”工具:
1.自我价值评估:从“90分(乐此不疲学习、能克制不良倾向)”到“0分(觉得生命无价值)”,帮助听众定位当前自我价值状态;
2.给予肯定四步法:通过“重复重要字句、共情情绪、具体描述行为、肯定动机/努力/能力”,实现自我肯定与他人肯定,现场组织两两练习,让听众即时体验技巧效果。
本次讲座以“理论+案例+互动”的模式,收获听众广泛认可,核心亮点显著:
1.理论生活化:将弗洛伊德经典人格理论与婆媳关系、失业适应等现实场景结合,抽象概念变“可感知”;
2.工具实用化:自我价值量表、四步肯定法等工具可直接应用于日常生活,现场演练确保“学以致用”;
3.案例代入感强:涵盖夫妻、婆媳、职场、亲子等多元场景,听众可在他人故事中看见自身困境;
4.专业接地气:胥芳老师结合多年咨询经验,避免专业术语堆砌,用通俗语言解析心理机制。
讲座后的Q&A环节,听众围绕“如何平衡家庭角色与自我”“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培养”等问题积极提问,胥芳老师逐一解答。
有已婚听众表示:“扩展核心自我功能’的观点点醒了我,之前总在婆媳关系中妥协,现在明白要在尊重与自我之间找平衡。”
也有职场人士反馈:“四步肯定法很实用,以后不仅能用来鼓励自己,也能更好地和同事沟通。”
本次讲座不仅解码了“人我关系”的本质,更提供了重塑自我边界的实用方法。正如胥芳老师所说:“当你在关系中感到困惑时,正是重新认识自我的最佳时机。”
未来,浦东图书馆“华大心悦书院”系列活动将持续聚焦大众心理需求,邀请专业讲师带来更多优质内容,助力读者在自我认知与人际互动中实现成长。
主办单位:上海浦东图书馆
承办单位: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